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
导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在全省范围内搞过责任田。责任田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克服经济困难,发挥过重要作用。干部群众普遍称赞责任田是“救命田”。但由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对阶级斗争形势做了错误的估计,使责任田这一改革遭到扼杀。
但是,安徽农民没有在挫折面前低头。一遇时机,还要改革。
这次新的改革,是从安徽肥西和凤阳两地悄悄搞起来的。
肥西最先搞起来的是包产到户。所谓包产到户,就是将集体的土地分别承包到农户,变集体统一组织劳动和集中管理,为由农户分别承担不同地块的劳动和管理。但是,整个生产的经济核算和收益分配仍然由集体组织统一进行。
凤阳县梨园公社严岗大队小岗生产队搞的是包干到户,即“大包干”,而且这种“大包干”是社员自发搞起来的。所谓“大包干”,就是农户对承包土地上的产出,不必再交由集体组织去搞统一核算和统一分配,而是直接承担起每份承包土地应向国家缴纳的税收和收购任务,并向集体组织交纳土地的承包费。这种“大包干”最受农民的欢迎,农民形象地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岗生产队实行的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生产一年大变样。1979年,全队破天荒地向国家交售粮食近3万斤、油料2万斤,归还国家贷款800元,留储备粮1000多斤,留公积金150多元。一年大翻身,老超支户变成了进钱户,原来远近闻名的“乞丐村”变为名副其实的“冒尖村”。
包产到户和大包干,不仅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而且冲破了生产、管理、分配等方面许多“左”的框框,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干活“大呼隆”、“吃大锅饭”的现象。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有了生产积极性。到1979年底,安徽全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65 9%。凡是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都大幅度增产。
安徽农村改革成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诞生,彻底冲垮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第二,农村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三,农村改革是经济改革的先导,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能为全面经济改革提供借鉴。
第四,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