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撤走专家的前前后后(2)

1960年11月,81国党的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开始时,苏共向各国党代表团散发一封长信,攻击中国共产党,挑起了新的争论。

1961年10月,苏共决定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会前,苏共公布了二十二大纲领草案,其主要内容是三和两全(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全民党、全民国家)。中国代表团估计会上会有分歧,但只正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参与争论。

1962年4月16日,苏驻新疆领事馆人员,经长期策划,诱骗胁迫塔城、裕民、霍城三县居民6万余人逃往苏联。5月25日,又在伊犁制造暴乱事件。

从1962年11月起,苏共领导人和苏联报刊发表了大量的反华讲话和文章。在苏联的影响下,先后有40多个党发表决议、声明和文章,反对中共和阿党,使许多党发生分裂。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被迫进行公开答辩,写了一系列答辩文章。为了留有余地,未公开点名批评苏共领导。

至此,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直到1969年发生了中苏珍宝岛冲突,双方在边界陈兵百万。双方关系完全破裂。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苏关系的分裂给两国关系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损害:

第一,中苏同盟的破裂阻断了中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尝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纲领,是继20世纪20年代新经济政策和战后列宁格勒派之后,苏共第三次开始的改革尝试。同样,中共八大也开始思考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但是,中苏分裂阻断了这种尝试和思考。

第二,中苏同盟的破裂对国际冷战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美国远东战略的走向,从而使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则最终导致中美关系趋向缓和及正常化,以至于中国实际上退出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为标志的冷战舞台。此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构想。

第三,中苏同盟对苏联在冷战对阵中败北的结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从而导致在以美苏为首的两个阵营对抗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苏联在不得不分散力量对付中国的威胁时,不仅增加了本来已不堪重负的国力消耗,而且大大削弱了自身对抗美国和控制东欧的能力。

作者简历:刘晓,1908年生,湖南辰溪人。参加过长征。1937年后长期在上海领导地下党的秘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职。1955年2月至1962年10月任驻苏联大使。1956年2月,作为以朱德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成员身份出席苏共二十次党代会;1957年1月,陪同周恩来出访苏、波、匈三国;1960年9月,作为邓小平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成员身份参加与苏共的会谈;同年12月,以刘少奇、邓小平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成员身份,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67年4月至1968年3月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1988年6月去世。

时为中国驻苏联大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