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留苏就读中师: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1)

红墙内的孩子们很多都有留学苏联的经历,这是当时年轻人的普遍向往,一些干部后代都会选择去苏联留学。

对于周秉德,她也面临着未来是留学苏联学科技还是留在国内读哈军工。然而,她既没有去苏联,也没在国内上大学。

“很多人都认为我读完了初中,然后继续读高中,最后留学苏联是一条理所应当的道路。”在干部子弟正常的深造轨迹中,周秉德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周秉德的成绩并非不够优秀,她在北师大女附中读书,这里师资条件非常好,她的学习也很刻苦,成绩很优秀。

然而,一部电影改变了“优等生”周秉德眼里干部子弟留学苏联的模式。“初三的时候,我看了《乡村女教师》这部苏联电影,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直接影响了我所选择的继续学习的道路。”

《乡村女教师》讲述了一个城市的女孩到边远的乡村做教师,条件非常艰苦但是仍然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其中一个情节让周秉德立志要去当个老师,“女孩满头银发的时候,各地的学生来给她祝寿,工作在各种各样岗位的学生都来祝贺她生日快乐。我猛然感到教师这一职业特别崇高,又有意义,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各种建设人才,小学教师就是为各种建设人才打基础的”。

15岁的周秉德决定报考北京师范学校,做一个电影中瓦尔瓦娜那样的农村教师。当时北京师范学校还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学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北京师范学校去北京一些优质中学招收保送生。周秉德毫不犹豫地就去报了名。

校长和教导主任找周秉德谈话问道:“你是不是和家里商量过?”

周秉德回答说:“我自己决定的!”

“报名是个很慎重的事情,回家和家里人说说再做决定吧。”

周秉德回到家先和父母商量了起来。

“我和父母讲的时候,父亲还让我自己拿主意,但是母亲说上师范大学同样能够做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读中师,应该继续把高中读完。”

周秉德回到西花厅向七妈说了自己的想法,她表示支持,“伯伯一直埋头吃饭没有吭气,只默默地听着我们的对话”。

七妈问:“你怎么不表态?”

伯伯说:“她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也说,我也说,不是压力太大了吗?将来她要后悔起来都没办法。”

“伯伯并没有多说什么,就说让我自己拿主意。”

如今的周秉德评价起自己的这次人生抉择时说:“当时这样一种选择多少是一种冲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前途后果,但是我并没有什么后悔的,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现在来看我选择这样一条道路之后没有学到特别的专业技能,但是我问心无愧,我也没有责怪我家的长辈为什么没有帮我把住关,因为我也确实为国家做了一些事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与选择做乡村教师不同,特殊的家庭背景却使得周秉德在第一次接触恋情的时候遇到了问题。1958年夏天,周秉德母亲的同学给她介绍了一个苏联留学生。谈了一段时间后,她感觉挺好。邓颖超听说这件事后,特地抽空陪他们到陶然亭公园游玩,暗地里则通过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了解这位留学生的情况。消息传回时,邓颖超已经到了北戴河,她认真地了解了对方的情况。位于北戴河西山的27楼,自1955年后一直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夏季避暑和办公的地方,他们从未把侄辈带到过这里。而为了将情况尽快转告周秉德,周恩来也第一次破例把侄女带到了北戴河。

周恩来、邓颖超对她没有家长式的管教,也没有放任式的不管,而是和她说起了他们当年的“恋爱史”,对她进行现身说法的教育。

七妈对秉德说:“年轻人都要经历谈恋爱的过程,选择对象应该首先考虑志同道合,也要考虑家庭可靠。”

“伯伯回忆说: 秉德,你知道吗?我在和你七妈结婚之前,在巴黎曾经有过一个女朋友,长得还算不错。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