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六篇(19)

这对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多么艰难啊!可是他到了工厂后,没有休息,就一个车间接着一个车间认真参观,对原料来源、价格、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都很仔细地了解,还询问工人们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情况。

到了中午开饭时间,他执意要到职工食堂看看工人们的伙食情况,边吃边问:工人的粮食定量是多少,菜的价格是多少?……在工厂调查地,他不让暴露身份。

经过多次到一些工厂,同工厂的干部、工人座谈,详细了解工厂的生产情况,工人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座谈了解的情况亲自整理,写成调查报告,准备报送中央。

叶剑英在湖南期间,虽然身处逆境,年老多病,但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

每天坚持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和古典文学, 学习英语, 即使在病中也不放下书本, 并且读得很认真。

除读书外, 每天还坚持看报纸和《参考消息》,他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亲自摘抄下来,按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分类整理备录。

从北京带去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是他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也可以说是惟一的渠道。

因为在那远离首都的偏僻的地方,不能及时看到中央的文件,也没人来看他,甚至电话都很难打出去,消息很闭塞。

他每天总是按时收听国内外的新闻广播。

为了收听及时,他选好几个电台的新闻广播时间,都用笔在纸上记下来;每个电台的波段频率位置,他都亲自一个一个找出来,分别用红、蓝、黑等不同颜色在收音机相应波段刻度上划上记号。

叶剑英在极端困难的境遇中,和他身边的同志相处甚安,经常说古谈天,启发他们读书明理,做一个有知识、有头脑、敢于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

他胸怀宽阔,善于关心人、体贴人、谅解人。

尽管自己在逆境中,“自身难保”,他还用自己懂得的中医方面的知识,帮助身边人员的亲属开方治病,帮助解决家庭困难。

有时厨师做的饭菜不对口味,他吃不下或者吃得很少时,总是亲自或让服务员转告厨师说,不是菜烧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多吃不了,或者说胃口不好。

每到一地都要亲自到厨房感谢厨师,亲切交谈。

尽管“流放”期间,遭受冷遇、疾病之苦,生活单调枯燥,但是,叶剑英善于自我调剂生活。

除了读书看报背诗外,经常在院子里散步,有时与工作人员打打乒乓球,自得其乐。

心有所感,则抄诗吟诗填词以明志。

他曾改写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高楼出世翁,独赏湘潭雪。”

这是叶帅当时逆境生活和乐观心态的真实写照。

1970年端午节,他遥望汨罗江,凭吊屈原,作诗一首: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叶剑英平生十分敬佩屈原的诗品和人品。

他设身处地,想起屈原当年的放逐生活,以“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

他默默地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不提任何特殊要求,经常告诫随行人员不能给下边添麻烦,不准搞特殊。

他经常写信教育子女,告诫晚辈:“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接到孩子回信,激动地写道:“千里寄书能慰我,似逃空谷听人声”。

十三、出席庐山会议,立场鲜明,与林彪、陈伯达一伙坚决斗争

苦难总有尽头。

在叶剑英“下放”湖南期间,北京和全国的形势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1970年3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提出关于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同时提出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

汪东兴回京向周恩来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和建议。

当天晚上,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讨论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