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四篇(7)

蒋介石于29日以“避寿”为名返回洛阳。

这一天,他召集会议,制定加紧进攻红军的军事部署。

张学良乘为蒋介石祝五十大寿之机,特用自己的飞机把阎锡山从太原接来,一起前往洛阳,同在那里为蒋祝寿的傅作义、徐永昌等,伺机劝蒋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蒋固执己见,拒不接受,并对张学良大发雷霆,当众辱骂张不尽责“剿匪”,使张十分难堪。

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矛盾冲突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叶剑英在西安处境更加困难。

好在张学良及时透露消息,他将了解到的这些情报,连续电告中央:“张、阎、傅、徐到达洛阳不得任何机会提出意见,满腔抗日热忱,无处说也。”

西北局势日益恶化。

蒋介石为在西北大举“剿共”作准备,又从洛阳到太原、济南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

他筹划调集嫡系精锐部队260个团约三十余万大军,以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由军政部次长陈诚驻前方“督剿”,准备亲自坐镇西安,继江西第五次“围剿”之后对中央红军发动第六次“围剿”。

同时,在私下秘密拟订对付张、杨的处置方案,如果他们违抗“进剿”陕北苏区的命令,就将东北军、十七路军调离陕甘。

叶剑英将获悉的蒋介石的行动和军事部署,及时报告中央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于12月1日致书蒋介石,揭露其内战阴谋,敦促他立即停止内战,“化敌为友,共同抗日”。

但蒋介石不予理睬,一意孤行。

他委派蒋鼎文、卫立煌等担当西北军事、政治上的重任,削弱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权。

同时频繁调动30万大军集结于平汉线和陇海线上,要随时杀奔陕西,并且做好了调东北军去福建的准备。

张学良迫不得已,于12月3日,乘飞机去洛阳谏蒋,说部下群情愤激,已无法控制,请蒋亲自去安抚。

蒋认为大军部署已定,命张先回,允诺次日亲赴西安。

这一天,张学良回到西安后,情绪抑郁,坐立不安。

半夜,让孙铭九请叶剑英到公馆来,紧急会晤,商量对策。

12月4日,蒋介石带着大批随从,杀气腾腾地来到西安。

他在临潼华清池附近的“剿共”临时行辕里,召见张学良、杨虎城,摊出最后一张牌,要么服从“剿共”命令,东北军、十七路军全部开到陕甘前线作战;要么东北军调往福建,十七路军调往安徽,让出陕甘,由“中央军”去“剿共”。

张、杨均不同意,再次苦谏,又遭训斥,这就逼使张、杨最后走上兵谏逼蒋抗日的道路。

叶剑英见蒋介石到来后的西安形势日益紧张,即按中央指示,悄然离开西安。

临行前,张学良借给红军10万块银元,要他带走。

叶剑英说:“少帅,你真是‘雪中送炭’啊!”当他到达保安城外的二十里铺时,远道来接的中央财政部长林伯渠早已守候在那里,笑眯眯地迎上前来。

叶剑英见到他风趣地说:“林老啊,你不是来接我的,你是来接这许多光洋的!”六、重返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

叶剑英到达延安后,立即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即召集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商谈。

会议尚未开完,即接到张学良发来的急电,“请叶先生即来西安,共商大计。”

于是毛泽东决定让叶剑英马上返回西安。

这时,西安事变已经发生。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最后跪地“哭谏”失败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在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

张、杨通电全国,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八项政治主张,并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张、杨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委员。

事变当天,张学良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