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3)

叶剑英带领福建军区前线指挥所,一口气走了95华里的山路,转移到汀州至连城间的凤凰山顶,住在一个破庙里,指挥部队侦察连城一带敌军活动情况,监视和袭扰敌军。

当时,红军被敌人严密封锁,几乎天天都要打仗,生活非常艰苦,缺粮少盐。

粮食每人每天定量六两(十六两秤),用小草袋蒸饭,每人每餐分一小袋饭。

没有盐吃,就到山中老房子里去扫硝盐(白土),硝盐同普通盐味道不一样,苦得令人难以下咽。

没有医药,战士们害了痢疾,也只能每天喝一点稀饭,硬撑着。

叶剑英同大家同甘共苦,白天指挥打仗,夜里还要起来亲自查哨,照看伤病员。

有时他把自己分到的一小袋饭和白薯干留下来给伤病员吃。

警卫员胡绍明行军中了暑,病得很厉害,叶剑英好不容易才搞到一点土药给他吃,并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

胡绍明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感动地说:“叶司令待我们像亲兄弟一样,我有病照顾不了他,他反倒照顾我,那一次如果没有他细心照料,我恐怕早躺在凤凰山上了!”不久,叶剑英率福建军区主力部队红二十四师发起连城战斗。

战斗开始前,叶剑英和师长周建屏、政委黎林一起研究制订了战斗方案和兵力部署,但由于敌情发生变化,侦察不够周密,结果,部队在发起总攻后,遇到事先埋伏好的敌军猛烈阻击。

叶剑英正随队前进,一看情况不妙,立即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对这次战斗失利,叶剑英战后主动承担责任并作了检讨。

但早就对叶剑英怀有成见的李德,借机把他从福建军区调回军委任四局局长。

叶剑英对于这次“降职”使用并不计较。

他任劳任怨,积极工作。

后来,毛泽东、周恩来夸奖他是能上能下的好干部。

二、甘冒风险,竭力保护被迫害的好同志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下遭致失败,1934年5月间,中共中央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

这时,叶剑英刚从福建前线调回总部,兼管军委直属队工作。

当时,不少同志因为抵制“左”倾错误,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在转移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这些同志看做是“包袱”、“累赘”,想甩掉一批,杀掉一批。

叶剑英感到事态严重,决定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抵制这种错误的做法。

他亲自调查,找一些同志谈话,分析研究,认为多数同志是对“左”倾错误领导不满,拥护毛泽东的好干部,少数人犯过错误,性质也不严重;有些人则是编余干部,根本没有“错误”。

他感到,这些革命同志是党的宝贵财富,决不能当成“包袱”,随意抛弃,更不能随意杀掉。

因此,他冒着自己再遭打击的危险,仗义执言,尽量设法让他们随军突围转移。

当国家保卫局长邓发,拿着一份要“处理”的干部名单给他看时,他便提出了不同看法。

那名单上有五六十名干部,分成A、B、C三类,一类是要杀的,一类是要留在苏区的,另一类是可以参加突围转移的。

叶剑英看后当即问他这是谁决定的?邓发回答,是中央讨论定下来的。

叶剑英说,人命关天,不论谁定的,也要有根有据,符合事实,不能无法无天。

他坚决反对杀人。

他对了解的干部,逐个谈了自己的意见,极力加以保护。

他看到名单上有边章伍的名字,被划入枪毙的一类,叶剑英激动地说,这个同志我非常熟悉,他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很有学问,军事理论和军事素质比较高,是军队的有用之才;况且他参加宁都起义有功,工作很有成绩,又是个好人,怎能把人家列为反革命呢?邓发被说服了,便把边章伍的名字勾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