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
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东征军参谋长,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亲自出征。
当时在粤军第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于1月16日奉命从香洲返回广州。
他热烈响应广州政府和共产党的号召,全力投入了东征作战。
东征开始,计划分兵三路:建国滇军和建国桂军分别担任左翼和中翼。
担任右翼的粤军主要有张民达的第二师、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一般称为学生军)、许济的第四师(开始为第七旅),后来参战的还有余鹰扬的独立旅、陈铭枢旅、张发奎独立团等部队,由张民达兼任右翼军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
粤军经过一年整训,不论在士气上、装备上、军事技术和纪律上都大为提高。
尤其第二师战斗力较强,充任开路先锋。
当时,陈炯明号称七个军,主力是叶举、洪兆麟、林虎三部,号称拥兵十万人众。
陈炯明阴险毒辣,诡计多端。
战争开始时,他隐居在香港,得到香港当局的支持。
“红毛鬼”供给枪械、子弹和金钱,还准许他在香港捉拿反对他的人。
他在香港筹划一切,给他的亲信部下们一个个封官进爵,发号施令。
按照陈炯明的部署,盘踞在惠州、平山、淡水的叶举部,向宝安、东莞进攻;盘据在潮州(潮安)、汕头的洪兆麟部,经海陆丰,西出淡水,进窥广州;盘据在赣边及河源、五华的林虎部,向南移动,分兵向龙门、增城北面进攻,与叶举部相呼应。
同时,勾结江西的军阀方本仁出兵,夹攻广州。
这就是陈炯明的如意算盘。
然而他的算盘并不如意。
名义上由叶举任各路军总指挥,统率全军,实际上,各军之间,勾心斗角,互不买账。
陈炯明见此情景,悄悄从香港返回惠州,部署所辖各部集结,迎战东征军。
1925年1月30日,东征军总司令部召集东征军师以上参谋长研究作战部署。
许崇智总司令主持会议,他右手边是苏联军事顾问团。
许崇智听取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等的作战报告。
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和所在位置,提出东征军的作战部署和进军路线。
确定右翼军的张民达师为先头部队,提前出发,黄埔学生军跟进。
由于作战任务紧迫,在散会之后,许崇智交代留下总司令部参谋处长、二师叶剑英参谋长与军事顾问加伦等人,继续详细研究右翼军具体的行军作战计划。
叶剑英快步走到加伦面前,向他报告。
加伦热情握手:“我们是老朋友了!”然后介绍一位苏联军官说:“这是罗加乔夫同志,经许总司令同意,准备随你们二师行动,参与指挥作战。”
罗加乔夫也是苏联红军的将军,当时是驻北京苏联大使馆副武官随员,曾任苏联军事顾问团军事会议主席。
“认识你很高兴!叶将军,”罗加乔夫热情地伸出手来,主动与叶剑英攀谈。
叶剑英结识了加伦和罗加乔夫,很高兴。
从这次共同拟制作战计划以后,东征北伐,有相当一段时间,叶剑英同加伦将军并肩战斗,建立了深厚友谊。
后来,在访苏的一首诗中写道:“不见加伦三十年,东征北伐费支援,我来伯力多怀旧,欲到红河认爪痕。”
1月26日,张民达、叶剑英率领东征先头部队的第二师,从广州出发。
出发前,召集军官开会,进行战争动员,讲明东征的意义,要求部队严格执行东征军政治部的规定。
一路上“约法三章”,张贴《告百粤父老兄弟姊妹》布告,散发传单,不筹饷,不拉夫,不扰民。
宣传队沿途宣传,制备茶点,邀请乡民开联欢会。
原来对“陈家军”畏如虎豹、怨如寇仇的民众,对东征军亲如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