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保住南昌起义的火种(3)

10月7日,朱德在茂芝召开了起义军全体军官会议,研究下一步该怎么走。

大家都表示支持朱德来领导部队。

经过热烈讨论后,决定积极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避开敌人主攻方向,从东北方向迂回穿插到闽赣边界;加强政治工作,稳定军心,防止叛变行为发生。

最后,一致通过了朱德提出的“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决策,去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的湘、赣边界找“落脚点”,开展游击战。

会后,起义军进行了整编,七十三团编为第一营,七十四团编为第二营,九军教育团编为第三营,共2000人。

10月7日下午,朱德带着起义军离开饶平,经麒麟岭,从九峰经平和、永定、上杭,18日到达闽赣交界处的武平。

这时,敌人已发现起义军余部向西转移的动向,钱大钧派出1个师尾追不放。

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朱德觉得应给予敌人以还击,他的意见得到了陈毅、王尔琢等的支持。

于是,起义军在武平附近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击退钱大钧部的两个团的进攻。

后来,又消灭了敌钟绍奎的1个营,进入了武平以西武夷山的南端。

这时,起义军只剩下1500多人,处境也更加困难,悲观和动摇的情绪在部队中蔓延着,行军路上遇到岔道口,便有人不辞而别。

有那么几个还是黄埔军校出身的连长,私下找到陈毅,表示要离开部队去另寻出路,并劝说陈毅同他们一起走。

陈毅严词拒绝,并表示一定跟着朱德干到底。

这天,起义军来到石径岭。

石径岭,位于武夷山的最南端,峭壁悬崖,如同斧砍刀削一般。

在壁立的两山之间,有一条石径山路,弯弯曲曲盘亘其中,最狭窄的隘口,山势更加陡峭,道路也更加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

隘口,早被民团占据,修筑了明碉暗堡。

听说起义军有从石径岭翻过武夷山去江西的迹象,民团便加强了防守,增加岗哨,日夜巡逻。

起义军风风火火赶到隘口时,遭到敌人的顽强阻击。

敌人居高临下,在大树林荫的庇护下,隐蔽在石缝草丛之中,只听见枪响不见人影。

起义军几次冲杀,伤亡很大。

西进的道路完全被阻断。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朱德来到前卫部队。

他问明情况后,对前卫部队的指挥员说:“敌人设防坚固的隘口,不宜强攻。

这自古就是兵家之禁忌。

《孙子兵法》中有一计,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迂回倒击的打法,去夺取胜利?”前卫部队的指挥员听了朱德的这一番话后,频频点头,但举目四望,全都是悬崖峭壁,又有些为难了。

朱德一面命令部队立即散开隐蔽,一面向身边的几个干部交待了任务,要他们将正面部队改强攻为佯攻,用以迷惑敌人,吸引火力。

然后,他带着几个参谋和警卫员,隐没在路边的林莽之中。

朱德穿过密林草丛,登悬崖,攀峭壁,健步如飞,参谋和警卫员都撵不上他。

登上隘口的顶峰,民团的碉堡、堑壕都暴露在他的脚下,清楚可见,一览无余。

他一声令下:“打!”

参谋、警卫员都一齐开枪射击,手榴弹在敌人头上开了花。

突如其来的袭击,一下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惊恐万状,纷纷逃命去了。

正在佯攻的前卫部队知道朱德偷袭成功,便杀向隘口。

朱德用他的勇敢和智慧,指挥着部队杀出了一条生路。

当起义军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石径岭隘口时,看见朱德威武地站在峭壁上,手里握着他那把心爱的驳壳枪,指挥着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他不断地向部队招手致意。

起义军的军官和士兵在石径岭战斗中,亲眼目睹了朱军长攀登悬崖峭壁的勃勃英姿,看到了他那身先士卒的大智大勇,也领略了他那运用自如的指挥艺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