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帝国土崩瓦解(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时代潮流,空前高涨,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迅速土崩瓦解,殖民大厦轰然坍塌。当代研究者认为,促使殖民地产生对英离心倾向的因素还包括:二战初期英军的溃退,表明英帝国已相当脆弱,难以为殖民地带来安全保护,削弱了帝国的凝聚力。英国为争取殖民地人民参战,曾许下种种诺言,战后需要兑现。而战争中盟国提出了民族自决原则,有利于殖民地人民觉醒。战争还使殖民地不少人士成长为民族主义领袖,他们领导了战后的独立运动。此外,战后美苏等大国对殖民主义没有好感,也造成了不利于殖民帝国延续的国际环境。

谁宰了英帝国?

曾有西方学者在《谁宰了英帝国》一书中,称以人而论,印度的甘地是第一人。那么以国家而论,印度独立是对英帝国的第一致命打击,印度是第一个瓦解英帝国的国家了。

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早在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主要从事以印度为重点的东方贸易活动。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扩张异常活跃,18世纪中期,在长期较量之后,英国人将法国人彻底赶出印度。经过近一个世纪侵略,英国人完成了对印度全境的征服。1857年印度爆发全民族大起义,至1859年被镇压。起义迫使英国人开始改变统治手法。以英国在印度的区区十几万人,去控制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用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和掠夺政治肯定是行不通的,起义爆发加快了英国统治集团在这一问题上的转变。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由女王实行直接统治,印度总督代表女王进行管理。同时,女王声称要尊重印度各土邦王公的权力与荣誉,这就促使王公贵族们心甘情愿地窝在英国人卵翼之下。后来英国又允许一部分印度人参与立法,笼络那些具有较强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1877年,英国女王称印度女皇,正式成为这个直属殖民地的国家元首。印度被称为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有人曾这样形容:“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里”。

印度人民的反抗一天也没停止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将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推向了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将印度带入战争,引起了印度人民不满;而英国又拒绝印度人民的独立要求,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愤怒。战争中印度反英情绪浓厚,许多人不愿为英帝国打仗,甚至站在日本侵略者一边反对英国统治。1942年,甘地提出了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口号,并要求英国交出政权。

二战结束后,印度经济困难,物价飞涨,饥荒蔓延,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反英情绪更为强烈。而殖民当局又驱使印度军队参与镇压东南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感。全国到处是罢工、游行示威,士兵们甚至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时候英国政府感觉到,印度的独立运动已经具有全民性,英国“不能把过去的公式应用于目前的形势”。但英国当局又蓄意制造混乱,挑起矛盾,致使1946至1947年间印度的局势极为动荡,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纷争残杀,使英国殖民当局已无法控制局势。在这种情况下,新任英国印度总督蒙巴顿不得已抛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两国分别独立,英国从此结束了对印度的直接统治。印度仍留在英联邦内,巴基斯坦则于1972年退出英联邦,割断了与英国的任何联系。

印巴分获独立,对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斗争是一大鼓舞,从而加速了英帝国的衰落和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如果把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比作多米诺骨牌倒下的话,那么印度就是那第一块倒下的“骨牌”。

东南亚和西亚独立

紧随印度,是东南亚英属殖民地掀起的民族独立浪潮。英国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不得不放弃对缅甸和马来亚的殖民统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