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帝制转变:危险的开端(2)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长达数百年的对外扩张和绵延数十年的罗马内战使罗马遭到严重破坏,此时,人心思定,人们渴望安定与和平。公元前29年,屋大维从东方回到罗马,向罗马人民表明“和平时代的到来”。此举立即赢得渴望和平安定的罗马人民的拥戴。屋大维成为罗马具有无限权力的唯一统治者。公元前30年,屋大维重新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获“大元帅”称号;前28年,获“元首”称号(意为“首席元老”、“第一公民”);公元前27年,屋大维以退为进,在元老院发表长篇演说,宣称自己要“放弃一切大权,只做一名普通公民”,这一举动感动和征服了元老院。诚惶诚恐的元老院不接受屋大维放弃权力的建议,将他所交回的权力重新授予他,并授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神圣”、“庄严”)。他还是执政官、大祭司长等,所获得的权力与荣宠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鉴于共和制度的影响以及维护共和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尤其是恺撒急于废除共和制度的莽撞之举而招致的杀身之祸,屋大维审时度势,将自己精心建立起来的帝制笼罩在共和的外壳之下。事实上,奥古斯都总揽国家政治、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俨然一位专制君主。他以国家“首席元老”、“第一公民”的身份操纵国家大权,元首成为罗马的最高主宰。共和时期的各种机构尽管存在,但已名存实亡。无论是元老院还是人民大会,都已成为奥古斯都手中的御用工具。这种元首制的实质事实上就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因此,奥古斯都是罗马帝制的开创者。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并非一种定型的政体,它实际上是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

元首制奠定了罗马帝国500余年的帝业基础。为了强化统治,奥古斯都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使罗马顺利完成由共和向帝制的转变。为了使元老院成为毫无实权、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工具,他一方面提高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另一方面则对元老院进行多次清洗与改造,安插了大量亲信。这样,尽管名义上元老院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其职权已大不如前。奥古斯都还设立元首顾问会议,建立元首金库等机构,迈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帝国官僚制度的第一步。为了巩固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奥古斯都还改善行省管理体制,调整对行省的统治政策,同时加强对奴隶的压制和镇压。军队是元首制的支柱,奥古斯都对军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帝国初期的罗马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在维护帝国稳定,镇守与扩展罗马疆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强有力工具。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元首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已日臻成熟。

依靠强大的军队,奥古斯都不断对外进行扩张。在东方,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腕,成功地与安息和解,幼发拉底河被定为罗马和安息的界河。为此罗马举城欢庆,奥古斯都的声望也随之极大提高。在西方,奥古斯都对西班牙和高卢继续用兵,扩展帝国的疆界。然而,对北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却进展不利,公元9年,罗马统帅瓦鲁斯率领的三个军团被日耳曼人全歼。此后,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耳曼人,罗马向北扩张受到阻遏,帝国北部边界仅限于莱茵河以南。

公元1至2世纪的和平年代

公元14年8月,奥古斯都去世,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罗马开始了帝位继承制和王朝统治。罗马帝国繁荣阶段包括朱理亚·克劳狄王朝(14—68年)、弗拉维王朝(69—96年)和安敦尼王朝(96—192年)。

克劳狄王朝从提比略开始,经卡里古拉、克劳狄到尼禄。提比略继承屋大维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使元首顾问会议取代元老院处理国家事务,并成为较固定的机构。但正是从提比略时代起,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宫廷阴谋和政变的恐怖气氛开始笼罩罗马,近卫军在废立皇帝的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提比略和卡里古拉都是被近卫军所杀,克劳狄则是在近卫军的拥戴下登上王位的。为加强统治,克劳狄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官僚体系,为帝国后来的官吏制度奠定了基础。元老院的地位和作用被进一步削弱,成为从属于皇帝的工具。在宫廷政变中,克劳狄被妻子毒杀,罗马史上有名的昏君尼禄继位。尼禄骄奢淫逸,挥霍浪费,导致民怨沸腾,各地人民起义。众叛亲离之中,尼禄被迫自杀。尼禄之死标志着克劳狄王朝的结束,也结束了罗马和意大利奴隶主独占帝国统治地位的局面。此后,军队对罗马政局的影响越来越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