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身革命参加反袁(1)

1896年3月22日,即清朝光绪二十二年阴历二月初九,贺龙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中。

父亲贺士道,是一个普通农民,除种地外,还做裁缝,为人忠厚。

母亲王金姑,是土家族,原籍湖北省鹤峰县太平镇人,勤劳朴实,心地善良。

他们共生了七个子女。

长女贺民英(又名贺英、贺香姑),次女贺戊妹,三女贺三妹,贺龙排行第四,名文常,字云卿,四女贺满姑,五女贺绒姑,次子贺文掌。

在贺龙出生的那一年,湖南发生了严重的水旱灾害,湘西地区荒地千里,穷苦百姓背井离乡,逃荒讨饭,饿死者不计其数。

王金姑生下贺龙后,因生活艰难,体弱多病,乳汁很少,祖母抱着贺龙向邻居要奶吃。

所以,人们常说贺龙是“吃百家奶”长大的孩子。

由于连年灾荒和地主剥削,贺龙一家在饥饿线上挣扎。

在贺龙长到五六岁这段时间里,他没有穿过一套新衣服,也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

从小聪明懂事的贺龙,深得祖父母的疼爱,对他寄予期望,并设法加以培养。

为此,祖父给他又取了贺平轩的学名,曾改名贺振家,希望他能成大器,振兴家业。

当贺龙年满5周岁后,祖父和父亲想方设法把他送进了本族办的名为“崇先学堂”的私塾学校。

学校设在贺氏祠堂内,在祠堂内陈列着贺氏祖先们用过的宝剑、刀枪和颂扬他们的事迹。

其中有几位先人的事迹对贺龙的思想和后来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

曾祖父,贺廷宰是位秀才,满腹经纶。

他开办学堂,从事教育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带头变卖自己田产作修桥经费,深受族人和四邻八乡人们的尊敬;堂曾祖父贺廷璧,武艺超群,侠肝义胆,富有反抗精神。

洪秀全率领太平天国的军队打到湖南,攻下常德,贺廷璧率众响应,在洪家关一带召集了数千人,一举攻下桑植县城,将县令斩首示众,并开仓放粮,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后来,他又同大庸县的起义农民会合,同清军战斗了两年多。

清朝廷派大军镇压,贺廷璧等三十多人被捕,以谋反罪判死刑。

在临刑的那一天,他视死如归。

妻子刘氏为不让丈夫这颗英雄的人头落地,她跪在丈夫面前,把刽子手砍落丈夫的头兜在衣襟里。

从此,“贺廷璧聚众造反,刘氏女仗义兜头”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贺龙非常崇敬这位先人;祖父贺良仕,是一位武举人,武功很好。

他淡泊名利,不与官府豪绅同流合污,生活俭朴,继承父志,热心公益,“变产负债”继续修洪家关桥,赢得了族人和村民的尊敬。

由于接受了前辈优秀品德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受祖父母和父母优秀品质的影响,贺龙从小养成了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乐于助人的好品德。

他最憎恨剥削穷人,欺压良善的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

在贺氏私塾学堂读书的学生中,有富人子弟,也有穷人家的孩子,双方常常发生矛盾和冲突。

贺龙年纪虽小,但很讲义气,爱打抱不平,穷人家的同学受到富家子弟欺侮时,他总要出来相助,所以小伙伴们都服他。

但先生总是偏袒富家子弟,对贺龙态度越来越坏,经常无端找碴儿进行责罚。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贺龙坚持读了两年左右。

后来,因不堪歧视和侮辱,被逼离开学校失学了。

他辍学以后,就在家劳动,上山砍柴,割草放牛,下地干活,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间冷暖,使他比较早地成熟起来。

1905年,桑植县遭到水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

有一天,9岁的贺龙跟父亲贺士道一起进县城去买“义仓”平粜米。

这是由官府出售的带有赈济性的平价米,许多农民争相去买。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