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病魔缠扰担架上的战神(9)

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公元1643年兵临城下,屡攻不克,气得“挂甲”于屯庄的树上,拍马而去。

历史的长河流过了三百多年,“挂甲屯”像凝固的史诗,坐落在临汾城郊外。

这座“卧牛城”壕沟交错,碉堡林立,难于攻克。

徐向前认为拔除这个据点,对配合西北战场的作战,孤立晋中、太原守敌、落实党中央解放战争第二年度内线兵团作战方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春节刚过,他率军区前方指挥所从河北冶陶镇,来到山西翼城,为攻坚临汾进行政治上、军事上和物质上的全面准备,待开春后实施攻克临汾的计划。

侦察得知,在城外,敌人依托村庄、高地,筑起明碉暗堡,纵横交错的交通壕,步炮掩体,组成四道环形防线,每道防线上均筑有高达7米左右的双层水泥主碉,周围有集团工事、铁丝网、暗道、鹿砦和雷区;环城的外壕是利用旧护城河改造而成,深20米,宽30米,外壕距城墙20米,城上守敌的手榴弹可居高临下直投到壕沟的外沿。

在城内,敌人进一步加固了高14米、厚10米至30米的古城墙,将市区严严实实地围在里面。

城墙上面可并行两辆卡车,守敌物资、人员的机动十分方便。

城墙的上中下三层分别设置了火力点,可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实施全天候火力控制。

城墙的内侧,则是环城内壕、集团工事、炮兵阵地。

城里城外的火力相互交叉,交通壕互相贯通,构成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

守城总指挥为阎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指挥25万人马。

初春的晋南,阳光明媚,轻风宜人。

连续几天几夜的战前准备,使身体比较虚弱的徐向前十分疲劳。

他坐在院里草垛旁的躺椅上,晒着太阳正批阅文电,参谋送来情报:据处临汾城内情报小组报告,蒋介石突然发来急电,要把他的嫡系胡宗南三十旅空运西安。

1948年3月6日清晨,敌人派来一队大型运输机,在临汾城南的尧庙宫机场降落,已将旅长尹赢舟及约一营人运走,明日还要继续空运。

徐向前看完情报,脱口而出:“不好,敌人要跑!”

他拿笔在上面重重地写上4个字:“失之过迟!”

随即吩咐参谋处长梁军,马上给部队下达紧急出动命令,并向军委报告要提前攻打临汾。

攻打临汾的炮声,敲响了守城敌人的丧钟。

梁培璜是个死硬的反动军官,他一方面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坚守待援;一方面对属下实施法西斯式的管控。

他宣布了“八杀”的命令:奉令进攻迟延不进者——杀;奉令赴援迟延不进者——杀;未奉令放弃守城者——杀;邻阵被攻有力不援者——杀;邻阵被陷不坚持本阵地者——杀;主官伤亡次级不挺身而代行职务者——杀;滥行射击虚报弹药,阵前无敌尸者——杀;谎报军情企图卸责者——杀。

在梁培璜的军法高压下,守城敌人只能顽抗到底。

徐向前面对梁培璜的“八杀”命令,淡淡一笑,对参谋人员说:“临汾是个‘硬核桃’,决心不大,牙齿不硬,就甭想咬碎它。”

他将自己的指挥位置,随即前移20华里,进驻临汾近郊的东堡头村。

战役第一阶段扫清外围,形成三面攻城之势后,部队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向城垣附近实施猛烈突击,但由于敌人依托集团工事和密集的火网,迫使我军无法前进。

在最困难时刻,徐向前又出现在进攻部队的前沿。

他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一边听取攻城部队指挥员的汇报。

他深感这场攻坚战要比原来预想的更复杂、更难。

攻城,古今中外的兵书上都称之为恶仗。

经过二十二天的战斗,敌我双方都有较大伤亡,第一阶段的作战遂告结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