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巴山前敌军千万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

跨秦岭涉汉水

1932年11月下旬,徐向前指挥红军进入关中平原。

国民党军五个多师又分路向关中压来。

步步紧逼,四面合围,蒋介石铁了心,定要把从大别山“流窜”出来的红军赶到绝路,一网打尽。

红军在王曲、子午镇等地与敌军激战数日,为彻底摆脱敌人,全军悄悄撤走,趁机又进入了秦岭大巴山脉。

不久之前,红军为了摆脱敌人追击,进过一次秦岭,现在敌重重围攻,只好二度入山。

徐向前这一着“死棋”,蒋介石和他的高参们万万没有想到。

当他得知红军又进入了秦岭,自我解嘲说:“让这伙‘残匪’冻死、饿死在森林里吧。”

国民党军围攻红军的五个多师,随后纷纷退去,各回营地过冬去了。

“冻死红军,饿死红军”,这种儿戏似的话,却常常出自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口中。

按照这种说法,徐向前不知“死亡”多少回了。

然而,他却总是从“死亡”线上冒出来。

这不是他的命大,是他大智、大勇,善于谋略,善于转败为胜、转危为安。

徐向前又陷入被敌人视为“死亡”地带的秦岭,又使他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

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领,山高林密,海拔在两千米以上。

此时正是12月初,严冬已至,大雪纷飞。

红军指战员都身穿单衣,脚穿草鞋。

每个人的干粮袋都是瘪的,伤病员更一天天增多。

许多连队除去抬担架的,几乎没有能打仗的兵了。

秦岭里有的区域比较富裕,有的地域却没有人烟。

深山中崎岖的小道,都被森林的枯叶埋没。

就是能碰到些山民,从他们家里,很少能找到粮和油。

红军一万多人的大部队,又是在严寒的冬季,要从这“死亡”地带走出去,谁都认为是一种奇闻。

可是,徐向前在这里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他率领红军,经过七天的行程,跨越九座海拔二千至三千米的高山,途经老君岭、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黄柏源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城固县的小河口。

令人惊心动魄的秦岭,成了红军摆脱敌人合围的一道屏障。

“我军面对敌人的围追,流动作战,打了走,走了打。

一面打击敌人的堵截,一面打击敌人的追击,就打这两种仗。

边打边走,目的是为了争取胜利,求生存,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流动作战的特点和消息闭塞的状况,使我们不可能作出一成不变的建立根据地的战略预想。

艰苦转战的我军,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打一步算一步,好像下棋似的,从对弈局势的每步变化中,审时度势,确定新的步骤。

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曾想暂时在璩家湾地区活动,待机打回根据地,却因情势所迫,改为西进;到了南化塘,觉得地形、民情条件不错,想立脚生根,又落空了;尔后,奔向漫川关,打算去汉中地区建立根据地。

汉中盆地,历史上赫赫有名,曾是汉刘邦养精蓄锐、回定三秦、进取天下的战略出发地,史书上记载过的。

出秦岭,据汉中,这时就成为我们主要的行动目标。

关键是甩掉敌人,不甩掉敌人,便无法实现我们的预想……秦岭山脉,高耸入云,气吞万里。

山连山,水连水,翻不完的山头,越不尽的急流。

我军衣衫单薄,食不果腹,伤病号又多,进军备受艰辛。

可是部队的宣传工作很活跃。

总部和各部的宣传人员站在山坡、隘口、沟边,不断用快板、顺口溜、歌声、口号,激励指战员们攀岩涉水,战胜疲劳和饥寒……深山里面,气候寒冷,大雪纷飞,粮米匮乏,逼着我们不顾疲劳,催军急进……”

红军越过秦岭之后,进入关中平原,又渡过了一个难关,暂时把敌人全摆脱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