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者,在逆境中会更加奋力,在困难面前,往往会激起更大的智勇。
这七条战术原则,是徐向前和战友们用血换取来的宝贵经验。
它是徐向前的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丰碑。
他回顾初创大别山的那些日子,说:“我那时能够站得住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带着部队打仗。
我在黄埔军校,学了些军事知识,在海陆丰作战,积累了一些游击战的经验,有用处。
带着大家打游击,不断取得胜利,没吃过大亏。
另一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指手画脚,评头品足。”
从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在广州、在九龙以及到鄂东北来,徐向前埋名隐姓,把“徐”字一分为三,改称“余立仁”。
1929年底,他正式恢复了徐姓,改名“向前”。
他不忘幼年老秀才父亲赠给的“象谦”,谐音与“向前”不差多少。
他这一改,更深层的含义是:为人民的利益、为共产主义事业,要永远向前,向前!
白雀园千古奇冤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
革命的路程更难笔直。
大别山的红军和全国各地的红军一样,斗争、发展、失败、只有再斗争。
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中旬,徐向前在鄂豫皖苏区,成功地组织指挥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四战四捷,共歼灭国民党军六万余人。
活捉、击伤国民党军的师长以上指挥官五六名。
四大战役的胜利,使蒋介石准备向鄂豫皖红军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彻底破产。
红军在作战中发展到四万五千多人。
根据地扩大到四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三百五十多万,鄂豫皖革命斗争发展到极盛时期,也是徐向前军事指挥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人生有“三十而立”之说,徐向前这时三十岁刚过半年!
可是,他的人生高峰刚刚冒出地平线,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是血和泪的悲剧。
大别山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掌握着党政军大权的张国焘,被红军近年以来的节节胜利冲昏了头,对形势作了极为错误的估计。
他认为“目前已根本消灭‘围剿’”,正是红军“进到消灭敌人包围的时候”。
徐向前等军事将领,不同意这种认识,但是张国焘根本不容许反对的声音。
他命令红军不停地进攻。
战士得不到休息,指挥员得不到喘息,天气炎热,南下作战,一处失利,处处被动。
部队伤亡严重,给养困难,全军陷入困境。
就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的内部又开始了大规模的“肃反”。
张国焘1931年从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回国后,就来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这么经历不凡的大人物进了大别山,好像半个皇帝驾到。
红军指挥员高兴,党和地方政权领导人高兴。
大家说,这下根据地和红军要大发起来了。
谁知这位张主席一上任,连烧三把火,把党心烧乱,军心烧散。
第一把火。
所谓的“调整组织”,把中共鄂豫皖特委撤销,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军事委员会,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是张国焘。
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把他认为不行的干部撤换下去。
第二把火。
所谓的“反右倾”。
他打着反“立三路线残余”的旗号,给一些领导人扣上“右倾”、“反对四中全会”、“反对分局”的帽子,把徐朋人等开除党籍,开会批判了红四军军长曾中生等的“错误”。
第三把火。
就是大规模地展开“肃反”运动。
从白雀园开始,越演越烈。
“肃反”的大火,很快燃遍大别山区,烧到红军各部队、地方政府各个方面。
白雀园,是黄安县城西南的一个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