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看书和杂货赚不了多少钱,又添了两头骡子,兼做起面坊来。
买进小麦,支上磨盘,用两头骡子轮换磨面。
徐向前和另一位伙计,从此以磨面为主。
每天起早贪黑,喂牲口、看磨坊,一天要磨六斗小麦。
磨了筛,筛了磨,空下来还要站柜台、看孩子、挑水。
不久,那个伙计走了,两个人的活,全加在徐向前一个人身上。
天不亮要起床,夜晚还要喂骡子。
他的身子骨从小不壮实,繁重的劳动,累得他腰酸骨头散。
他只好支撑着干,喂骡子,看磨,吃饭都坐在磨道旁。
阜平县城什么样,有什么景,他都没空出外看看。
深夜,他躺在冰冷的小屋里,想到家,想起父母,想着东冶镇上的小学。
他多么想回去看看,回去读书啊!
可是,来学徒已经说下了,学徒要三年期满,三年才能出师。
这才一年多呀,还有二年,这日子怎么熬呢?咬咬牙熬出来,又能做什么呢?他不愿意做个买卖人,不想当掌柜的。
他愿意像父亲一样,当个教书先生。
这时候,惟一安慰他的,是店里的一些书。
《罗通扫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荡寇志》一本本伴随着他,熬过一个个夜晚。
那《荡寇志》中梁山泊好汉的下场,又使他感到丧气。
在困惑中,一天,徐向前得到哥哥徐受谦从太原寄给他的信,说太原办了个国民师范学校,正在招生。
考取后读书、住校、吃饭都免费。
徐向前得此消息,像是在人生岔路口上忽然看到一个新的路标。
他毅然决定:去太原投考学校!
不完全是命运,也没有什么人指点,得力于这几年他从不忘记读书。
这个失学四年的小徒工,居然考取了山西省国民师范速成班。
从此他离开了阜平县那条石头铺路的小街。
之后,阜平县的街头,传出了这样的话:“那个山西的小伙计,投奔太原,得了个什么官……”
考上国民师范,当然不是“得了官”。
只因学生都发了军装,徐向前和同学们,都脱掉旧长袍,换上一身新。
黄色的制服,新鞋、新袜,看上去倒像个“官”了。
在老百姓眼里,凡是穿制服的人,都是个“官”儿。
两次无情的打击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
这所学校,坐落在太原城里小北门街。
新修了教室、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和学生宿舍。
阎锡山为创办这所学校耗资25万多元。
它是当时全山西第一流的学校。
校长赵戴文,是阎锡山的亲信助手,既懂文,又会武。
学校设立两年制普通科20个班为“速成班”,学生有1206名,除此之外,还设立二部师范四个班,学生200多名。
徐向前从考进学校,就过着“半军事”生活。
除了上军事课,还参加野外军事训练。
教官是阎锡山军队的营以上军官。
太原城里也流传着:它是一座“穷人的学校”;“自从成立了国民师范,拉洋车的少了一半”。
这所学校又像个军营。
校歌也唱:“谈兵术,投笔可从军,奋精神作中流砥柱,公道爱群……”
从小喜欢爬树上房、舞棍的徐向前,如今俨然像个小兵,开心极了。
学文化,学政治,又学军事。
社会上的一些名流、军队中的一些大官,常来讲课。
有些学生暗暗担心:“这不是当了兵啦!”
徐向前却不担心,他要读书,要寻求一条生活的道路。
每天早早起来,跑完步,洗罢脸,就拿起书本,高声朗读。
他从字母、单词开始学习英语,咦咦哇哇地练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