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3四伟人合影

1956年是齐观山出入中南海拍摄的第七个年头了。这一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拍照的情景,齐观山一直难以忘怀。

当年6月的一天,他走进中南海大门,照常向警卫出示了证件,然后穿过新华门,朝怀仁堂方向走去。到这里工作已经快七年了,从1950年接受这个工作开始,他勤勤恳恳,发挥了自己的真本事、真功夫,记录开国伟人们常人难以看到的生活片段和决策天下大事时的精彩瞬间。组织上为了让齐观山更好地工作,给他配备了进口的禄来相机,还有专用的进口“奇异牌”闪光灯泡。这些设备都非常珍贵,齐观山对它们爱护备至,每天工作完之后都要认真擦拭。白天拍照,晚上洗片,工作量大,耗时也长,非常辛苦,但他丝毫不觉得累,反倒觉得内心格外踏实。

几年来坚守这个岗位,齐观山也渐渐出了名,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为毛主席拍照的摄影记者,而摄影界尤为如此。很多年轻记者都知道齐观山的大名,有的人还很崇拜他,以他为榜样。

齐观山是新中国第一个负责报道党中央和领导人重大国事活动的专职记者,这个岗位的光环也招来了一些闲言碎语。有人说,齐观山之所以成名,不就是因为他老给中央首长、给毛主席拍照吗?其实,这个岗位并不像看起来那样风光,齐观山背后付出的辛苦和肩负的责任,别人是无法感受到的。

时值夏初,中南海里绿树掩映,亭榭峥嵘,湖水氤氲着水气,使这里的空气异常湿润。齐观山觉得空气很舒服,就深深吸了一口气,不由得思绪万千。

曲径通幽。渐渐地,怀仁堂出现在他的面前。这座中式殿堂原址名“佛照楼”,曾是慈禧的寝宫。进入民国后,被袁世凯改名为怀仁堂,用于办公。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了原建筑,进行了重建,改为召开重大会议、活动和举行文艺演出的场所。清代诗人施闰章曾做《西苑晓行》诗句描绘这一带的风景:“新蒲古柏晓阴阴,太液昆明接上林。翡翠层楼浮树杪,芙蓉小殿出波心。人歌岛藻衣冠会,水奏萧韵鼓吹音。欲望天颜真咫尺,露台回合彩云深。”

这个“西苑晓行”恰恰应和了此情此景,在进出中南海的几年里,齐观山不知多少次“西苑晓行”,挂着相机,披霜戴露。他整了整衣襟,信步走进怀仁堂的休息室,选位置,架相机,等待着领导人的到来。没过多久,他便听到门外毛主席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一行人谈笑风生地走了进来。今天的安排是接见印度记者,所以领导人们都穿了浅色中山装,看起来非常明朗整齐。

那时候的摄影工作条件和现在差异非常大,散叶胶片和闪光灯泡都非常珍贵,摄影器材笨重不易操作,所以,那时候的摄影师们不能像现在的记者一样,一张接一张地连续拍摄。于是,毛主席一行进门之后,齐观山并没有急着拍照,而是暗自观察着,寻找着位置,等待最好的时机。

虽说近身拍摄有很多机会,但除了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以外,能拍到几位领袖聚在一起共谋国事的照片并不容易。在休息室,当齐观山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聚在一块谈兴正浓时,就感觉到机会来了。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四位领导人都住在中南海:毛泽东住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周恩来住在西花厅,刘少奇和朱德住在西楼。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很多,民心也渐渐安定了,生产搞得热火朝天。这个时候,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一些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阵营相对稳定。所以,四位领导人的交谈很轻松,也很愉快,人也显得意气风发。齐观山虽然已在中南海从事了几年的新闻摄影,但还是第一次抓住这样难得的镜头,不禁非常兴奋。

这几张照片因亲切而不失领袖风范的伟人丰姿而广为流传,尤其是四人共聚的那张照片,不少书籍和报纸都引用和刊登了它,并且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虽是张拍摄工作状态的照片,但家庭般的温煦气氛脉脉袭来,已成为经典的一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