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争取战略主动权(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经过8年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9月9日,聂荣臻回到了当时已被我军解放的张家口,仍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此时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已改称晋察冀中央局,由聂荣臻任书记。

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饱经战火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但当时的美国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却蓄意制造种种事端,把内战的烽火强加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头上。

所以,一回到晋察冀,聂荣臻就忙于投入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

首先是国民党军第十二战区司令傅作义率部占领了原本由八路军驻守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卓资山、集宁等绥东、绥南大片地区,并继续向张家口方向推进。

中央军委指示,为反击傅作义部的进犯,命晋察冀军区抽调3个纵队、晋绥军区抽调5个旅的兵力,发起绥远战役。

10月15日,聂荣臻率部西进。

两区部队取得了许多胜利,到10月底完成了对归绥的包围,11月中旬,又完成了对包头的包围。

傅作义的主力,被包围在这两个战略要点里,凭坚城固守,作困兽之斗。

但由于我军当时装备差,缺乏重武器,部队训练少,兵力上又不占绝对优势(我军总兵力53万人,傅部47万人),再加上严冬降临,我军后勤补给线长,给养补给困难,未能攻克归绥、包头。

12月13日,经中央军委批准,聂荣臻下达了结束绥远战役的命令,并于12月下旬回到了张家口。

绥远战役历时两月,歼敌12万余人,收复了绥东、绥南大片失地,但未能达成歼灭傅作义部主力和解放绥远的战役目的。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发动了全面内战。

聂荣臻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战略意见的建议。

建议提出: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3大战略区,应集中力量打下山西,使三区连成一片,以便腾出兵力对付周边的国民党军队,为此,晋察冀拟采取“西攻东防”的作战方针。

两天后,中共中央复电:“你们的战略意见是正确的。

国民党大打后,你们的基本任务是保卫地方与夺取三路(平绥、平汉、同蒲路)四城(大同、太原、石家庄、保定),首先是打下平汉路和石家庄、保定。”

对此,聂荣臻认为,单靠晋察冀的力量要完成这项任务是困难的,建议与晋绥军区配合,先打下大同。

建议获中央批准。

7月,晋察冀与晋绥军区配合,发动了晋北战役。

经一个多月作战,歼敌八千多人,解放了晋北大片地区,孤立了大同。

随即发起大同、集宁战役。

大同、集宁战役是由聂荣臻统一指挥的。

8月2日,他到阳高主持了作战会议。

会议确定:组成野战军指挥机构。

以晋绥军区张宗逊任司令,以晋察冀军区罗瑞卿任政委,杨成武任副司令,在前线统一指挥。

确定的战役部署是:以5个旅围攻大同,力争尽快攻克大同,以4个旅部署于大同北的集宁地区,歼灭傅作义可能来犯的援敌。

大同是座坚城,易守难攻。

我军在当时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打了一个多月,只是肃清了外围敌人,未能攻克大同。

不出所料,9月10日,傅作义的3个师救援大同,被我军包围于集宁,遭受重创。

傅作义又以1个师增援集宁被围之敌。

此时,我前线指挥员处理不当,不是一鼓作气,先吃掉被围在集宁的敌人,而是以大部队掉头去打援敌1个师,致使失去了歼敌良机。

傅部4个师在集宁会合,我部处于被动态势。

为避免兵力遭受重大损失,聂荣臻9月13日下令我军撤离集宁,9月16日又下令撤围大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