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抗日模范根据地(3)

边区军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对建设边区、保卫边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0年8月,在彭真主持和聂荣臻的参与下,对晋察冀推行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制定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

因为纲领恰恰是20条,所以称为《双十纲领》。

这个纲领被延安《新中华报》称为“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民主主义的施政纲领,是最适合目前抗日需要的”。

纲领受到晋察冀各阶级、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它使边区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使根据地日趋巩固,对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光辉成就,使从大后方来到根据地的人,赞美不已。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曾在晋察冀作了6个多月的考察,对15个县、500多个村庄进行了调查访问,后来写了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华北敌后——晋察冀》。

他在书中热情地呼喊道:“抗日民主之花开遍了华北!”“华北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他称晋察冀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模范的抗日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晋察冀边区,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象征着新中国光明灿烂的前景。”

“晋察冀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在晋察冀,文化工作蓬勃发展。

抗战初期,聂荣臻对平型关战斗中沙飞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照片赞不绝口。

当沙飞提出,希望留在一一五师工作,聂荣臻满口答应。

1939年元旦,军区在蛟潭庄举办了一次摄影展览,轰动了整个山村,部队的干部战士看,附近村子的老乡也来看,热闹非凡。

聂荣臻也挤在人群里欣赏。

他对沙飞、罗光达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生动,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要是能放大,群众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

他还规定,今后军区的重要活动,都要通知摄影记者参加。

后来看到沙飞等用自制的土放大机放大的照片时,聂荣臻高兴地说,共产党、八路军做什么事都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太好到比较好的过程。

1942年7月,《晋察冀画报》创刊。

7月7日聂荣臻为创刊号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

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这本创刊号,根据聂荣臻的指示,用铜版纸印刷,文字说明用中英文对照,画面用简单的彩色套印,令人耳目一新。

在聂荣臻的关怀下,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和“抗敌剧社”在同一天成立。

《抗敌报》由邓拓任社长,最初是油印的,以后逐步发展成石印、铅印的报纸。

印数也由开始时的几百、几千份,发展到几万份。

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它积极宣传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日的方针政策,准确、迅速、及时地报道边区军民火热的斗争生活,成为深受大众喜爱而又具有权威性的报纸,为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聂荣臻高度评价邓拓和《晋察冀日报》,他说:“我喜欢辛勤办报的邓拓和那些年轻有为的办报人员。

《晋察冀日报》社在反‘扫荡’期间,经常是一面打游击,一面工作。

整个报社精干得很,就是那么几头骡子,驮着轻便的印刷器材,编辑记者们背着轻便电台。

邓拓带领大家,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与敌周旋。”

“抗敌剧社”在阜平成立时,最初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演出一些简单的节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