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只拳头就要抵抗,
不怕你有锋利的武器、凶狠与猖狂,
我决不再忍辱、退让,
虽然头颅已被你打伤。
……
抗日战争胜利过去60年了,每一个中国人读这样的一首诗,依旧会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回到遥远处我们群情激愤的土地上,重新感受那一代人的决绝与执著。这是我们民族的力量源泉之所在。不管我们曾经看到过没有,这是一个25岁的中国人—— 沙飞的心声。
这首诗写在1937年的1月。写下这首诗半年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沙飞在《摄影与救亡》一文中充分地阐释了自己对于摄影的理解,强调了摄影是一门纪实的艺术之后,沙飞突出升华了摄影“唤醒民众”的功能。这个短文可以看作是沙飞成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北上宣言。
“谁都知道,在国家如此危难的今日,要挽救民族的沦亡,绝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得到的事。因此‘唤醒民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但是,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绝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摄影即具备如述的种种优良的特质,所以,它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
沙飞背上照相机,告别南方。他到了华北,到了军中,沙飞成了军人。在他手中,相机比枪更重要。他曾写过:“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类去理解自己,恢复自由。”他把摄影艺术带入人民军队,从此沙飞把自己的主张变成了彻底的行动。
1937年8月底,沙飞已身在太原了。到太原不久,他来到牺盟会的少年先锋队。这个组织是牺盟会准备动员5000名志愿兵的一个训练机关,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他们要求上前线抗击日寇,决心以青春和热血保卫家乡,保卫国土。每天,他们拿起步枪,挎上手榴弹,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战士们豪迈地唱着:枪,在我们的肩上;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来捍卫祖国,我们齐赴沙场。沙飞在牺盟会住了几天,拍了照片,也写了通讯。在这里,他还认识了从南洋回国抗战的许群,并与他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1937年9月中旬,全民通讯社以救国会名义在太原成立。李公朴任社长,周巍峙参与采访、编辑、发行工作,经费、人员和工作由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负责。通过这个平台,八路军向国内外发了大量战地新闻、通讯。
沙飞曾在鲁迅先生的葬礼上见过李公朴。当他听说李公朴在太原成立了全民通讯社的消息后,立即前去拜访。见面后,李公朴和秘书周巍峙当即同意沙飞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从此,沙飞开始了战地摄影记者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