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1)

1926年,沙飞从无线电学校毕业。同年7月,在父亲的支持下,14岁的司徒传毅然从军,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当报务员,随北伐军南征北战。两年后,他奉调广西梧州云盖山军用长波无线电台,在此一驻就是三年。1932年春,沙飞被时任汕头电台台长的族亲司徒璋邀请到汕头电台担任特级报务员。

此时,他受到自己司徒本家的照顾,收入颇丰、待遇优厚,住在电台的集体宿舍。

他与同事、当地姑娘王辉(原名王秀荔)相识,很快,他们开始了恋爱。富于激情的沙飞告诉王辉:他要做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学家。他声情激越、满怀憧憬,而王辉也为自己敏感热情的爱人倾倒,沙飞是王辉生命中唯一的男人。

热恋的时候,沙飞买了一架手携式照相机,他们骑车去公园,以姹紫嫣红的花草、雕梁画栋的亭台为背景拍照。有时候,王辉也把自己的两个妹妹带去。沙飞拍摄的照片,看似随意,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喀嚓”一下,却又十分自然灵动。沙飞经常说:人的自然情态就是一种美,自然得像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美,而矫揉造作只能扼杀美。这是他以后用一生的时间所证明的观点—— 他生来就是一个摄影师。

1933年3月30日,沙飞和王辉在汕头登记结婚了。

这些照片上的江南风景,秀丽迷人。沙飞为了突出景物的整体效果,甚至不惜把人物缩小。这样的新婚照片是甜蜜的,也是回味无穷的。

沙飞和王辉在苏州拍的结婚照中,石桥似长虹卧波,一对夫妻站在桥上。因为逆光,桥身映入水中,使得通透的半圆形拱桥,在潋滟波光中,组成巨型月轮。而沙飞夫妇分别居于桥面护桥栏上,显然有“花好月圆”之意,显得浓情蜜意。这是沙飞现存最早的摄影作品,弥足珍贵。

婚后的沙飞收入高、工作稳定,使得他有时间钻研学习,也更加渴望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改变。他结交了一些美术界的朋友。一直想当文学家的沙飞,看到族亲司徒慧敏参与拍摄的《渔光曲》、《大路》和《自由神》以后,更加痴迷于影像。

从这时开始,照相机占据了他更多的时间,他迷上了这个神奇的小黑匣子。他摆弄着这个新鲜玩意,把每个月的收入寄给父母以后,剩下不多的钱都用在了摄影上。结婚后的日子慢慢由他带着妻子出去玩,变成他一个人到处奔波,拍摄景物、人像、静物,他的目光也渐渐从妻子孩子身边移开,涉猎丰富的社会生活,他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

起初,王辉非常支持他的爱好,她是个开明的妻子,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给他钱买好的摄影器材,经常帮他一起冲洗照片。看到他拍出好的照片,也非常高兴,她是他第一个也是最忠实的观众。

在王辉的支持下,沙飞在本来就狭窄的家里,搞了一间小小的暗房。沙飞拍摄的照片,就可以不用送到照相馆去,而是在自己家里的暗房冲洗、放大、裁剪。王辉见到沙飞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还要上班,非常心疼,主动给沙飞当助手。

但让妻子王辉没有意料到的,正是这架照相机改变了沙飞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的家庭婚姻,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回忆。也许没有这架照相机,沙飞的家庭会如同无数当时的普通家庭一样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夫妻同甘共苦,不过中国摄影史上也就少了一位卓尔不群、才华横溢的摄影师。

《足迹》是沙飞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海浪为金黄的沙滩画上了首尾相接、浓淡适宜的“斑马线”,表现了坚韧生命的和谐律动。这显示了沙飞在景物拍摄上面的用心细致和隐喻意图。

沙飞早期的作品都是一些人道主义的作品。他加入黑白影社,开始办个人摄影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照片提升群众正义感和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相对于一些资深的摄影人员来说,沙飞这时候技术尚且稚嫩,他在慢慢地摸索着,从黑暗里摸索出一些门道,在新闻摄影和技术上打下了一些基础。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