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能耗社会的未来(5)

其实,上述的例子派生出了更多新的命题。比如,为了彰显个人的自由是否应该放弃同乘一辆大巴车?个人意愿的挥洒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和节约能耗的总目标相契合?个人的能源耗费与自我道德约束如何实现统一与平衡?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在此不妨引入“能源伦理学”的概念,并将这些问题纳入这一概念所探讨的范畴。人类能源利用过程中意识与行为的伦理学关系问题,这正是能源伦理学探讨的重点领域。目前,世界各国都比较推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之所以深入人心,其中就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的思考与延展。就能源利用而言,我们过度消耗化石能源而给未曾谋面的子孙后代所剩无几,我们尽情挥耗石油时而不加体察子孙后代们的感受,不予征询他们的许可。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再向现实推进一步,如果认同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价值,那么同样也就不难理解化石能源的利用应该公平分配这一理念了。有所差别的地方只不过在于人们对能源的获取和利用有先有后而已。如果某个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占据并耗费了过多的化石能源,而这些消耗的能源远超出其正常需要,足以支持其他更多人的合理消费。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行为同样是不道德的,尽管他为这种能源消费行为而付出了经济代价。原因在于,其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利用这些能源的正常权利。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就曾陷入了这样的漩涡,正如媒体所言,旨在倡导人们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为戈尔赢得了巨大的赞誉,但是在戈尔家里,也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那就是他在田纳西州的家每个月用电量均在1万度以上,超出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可想而知,戈尔因此备受媒体的反讽和诘责。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曾披露了戈尔家的用电量,该机构负责人批评戈尔言行不一,甚至抨击他是“环保伪君子”。

如果这个将戈尔本人置于尴尬境地的事情确系属实,那么说明戈尔先生距离能源伦理学所倡导的理念还很远,戈尔家这种高耗能的生活方式确实也不值得效仿。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满足能源利用的伦理学要求与文明进步并不矛盾。人们也不是一定要过那种苦行僧式的近乎自虐的生活。与其如此,那原始社会看起来岂不是更符合要求?这无疑抹煞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意义。能源伦理学所倡导的正是一种与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能源消费方式,既以人为本,又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一些观点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偏重于非实体经济,如金融、文娱、旅游、网络等产业,这些产业一般是能源和环境负荷较小的无烟产业。随着这类产业的大力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能源消耗自然就会降下来。因此社会对能源需求必定增长的理由并不充分。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忽视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烟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比如欧盟一些小国家的绝对能耗水平多年没有增加,但这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很少有高能耗产业,如果有的话,也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了,再或者说它们已经进入了发达的后工业化社会,它们只需要购买别国的制成品或半成品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了。这样的经济模式下,社会能耗水平自然很低,因为有别的国家帮助其承担了部分能耗增长的份额,这种模式对于美国、中国这种大国而言是不可复制的。从全局角度看,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总的能耗量并不会减少。此外,一些无烟产业并非如设想的那样一定就消耗很少能源。比如旅游产业,通常情况下能源负荷确实较小。但说句玩笑话,如果今后某一天开通了太空旅行,想必就要另当别论了,一个旅行者往返太空所耗费的能源恐怕足以供其在地球上消耗几辈子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