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革创新弄大潮(48)

1996年8月8日,《同仁堂》报诞生了。这是一份编排精美、内容丰富的对开报纸。每当出报的时候,同仁堂的职工都会争相阅读。在传播同仁堂文化、激励同仁堂职工,团结、教育同仁堂成员等方面,《同仁堂》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收藏和保存珍贵的文物集中展示和传播同仁堂的医药文化,同仁堂又于2007年建起了同仁堂博物馆。它位于崇文门附近的一所四合院中,闹中取静,古朴清雅,它共有七个展厅,不仅记录了同仁堂的历史,而且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同仁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具铜人。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太医王惟一铸造了两具用于供针灸教学和考试用的铜人,并写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两具铜人被后人称为“天圣铜人”。它们的“诞生”,对于统一针灸穴位起到了规范作用。不幸的很,天圣铜人被金兵掠走,后又辗转落入元世祖忽必烈手中。明朝正统九年(1436),有人曾仿天圣铜人铸造了两具铜人,被称为“正统铜人”,而此时,“天圣铜人”却神秘地失踪了。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统铜人”又被外国侵略军掠走。而同仁堂的铜人铸造精密,人体比例准确,各穴位标示清晰。有说,这是乐家得到了“正统铜人”的样品后,曾想以它当作同仁堂标志而仿制的。因为当时的百姓当中,大字不识一个的比比皆是,见了老匾上“同仁堂”三个大字,也不认识,自然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这个百年老店跟前。有这么个铜人摆在显赫处,不认字的人看见了,就会说,“哟,这不是铜人吗?那这儿准就是同仁堂了”,于是“同仁堂”的知名度提高了,也方便了不认字的顾客,免得他们到了庙门前还问哪儿烧香。很可能是由于道光皇帝认为针炙之法要让患者袒胸露臂,甚至赤裸全身,有伤风化,竟于道光二年(1822)颁旨“太医院针炙一科,着永远禁止”。同时,也不准民间传授此法,同仁堂的铜人因此没有能够展示出来。虽然这个铜人尚有一些不明之处,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藏品。

在这座博物馆里,除了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制药工具,还可以看到当年御药房所用同仁堂药物,如“十香返魂丸”的复制品,它们的“正身”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证明着同仁堂产品的高质量。

同仁堂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副同治年间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格调之高,胸怀之大,令人钦佩。虽然这是一副中药行业常用的对联,并非同仁堂专有,但是同仁堂用种种善举,尤其是1998年上海“甲肝”流行和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时的行动,践行了这副对联所含的理念。

同仁堂博物馆已经成了普及同仁堂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它是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同仁堂职工学习同仁堂文化的平台。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同志的谈话》时说到的一段话:“历史名字要保存,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名字为什么不要,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171页)

这些足以证明同仁堂历史和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导人重视中医药,重视同仁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