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乐达仁感动了裘绪斋,他对乐达仁提出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中药的炮制,许多都是药店或技工们的“独门绝技”,从不示人,一向是口传心授不见文字,而且炒炙的火候、药料的成色等,确实也难用文字来表述,只能凭经验。可是乐达仁靠着裘绪斋等名师的指点,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扎实的中西学底子,竟然掌握得非常快。裘绪斋的侄子裘盛戎后来成了一代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乐达仁的侄子、北京市副市长乐松生在观看裘盛戎的戏之后,还和他兴致勃勃地聊起前辈们的这些往事和趣事。
此后,乐达仁又学了卖药、算方、开票,到斗房学了掸斗、装斗,到参茸柜学习参茸细料的鉴别、保存和经营,到南刀房和北刀房学过切药。
老祖母见乐达仁好学上进,更是着力培养,她叫乐达仁跟着她“上会”。“上会”,就是每天到柜上和药房巡视,听取大查柜、二查柜和药房大头、二头的报告。老祖母还叫人带着乐达仁去河北祁州、江西樟树、河南禹州等地采购药材。有了这些经历,乐达仁不仅对药店的经营管理有了深入了解,而且对中国的社会和商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这样,乐达仁整整学了三年,正是当年一个小学徒从进门学艺到出师的时间,因此,药铺里的行当没有他不懂的。
有了上面这些原因,加上那时年轻气盛,乐达仁就挺身而出,想用自己孱弱的肩为同仁堂做一些承担,支撑起这个祖遗共有的老店。他推心置腹地呼吁各房同心同德,重建一个和睦友爱的乐氏大家族。他还不留情面地指责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行为。不想,乐达仁的义举,竟受到几位长辈和同辈昆季的围攻。
“怎么,去外国转了一圈,就以为自个儿是‘角儿’了?乐家的事,还有长辈呢,你想说话?没门儿!”
“你以为你是谁?我们可不是达义、达德和达明,想管我们?姥姥!”
乐达仁气得半晌说不出话。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片好心、一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冷嘲热讽。对这个大家族,乐达仁心灰意冷了。因此,他才向几位弟弟筹借了五千两银子去外地创建“达仁堂”。
这时候,乐达仁创建的达仁堂已经颇具规模了,可他还是惦记着同仁堂,这是祖宗留下的产业,没有这棵老树,哪会有后来的“新枝”?现在看到各房之间在同仁堂内用“寄零”的手段,互相排斥,互相挤兑,在毁这棵老树,他非常痛心,可是又无力制止。怎么办呢?乐达仁思考了很久,最后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伏案疾书起来,谁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过了几天,乐达仁回天津了,可是他留给每个人一份礼物。
有人收到这份礼物后说:“难为他了,还想保住这个早晚要散的大家族,来个‘十里长筵终不散’。天下哪儿有这样的事?”顺手把那礼物一放,过了几天也就忘了。
还有人一看到这礼物,竟嗤笑道:“得了,这破玩意儿有什么用?给我个蛐蛐探子也比这强啊!”一甩手就扔了,连看都不看。
…………
第四节 乐七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
达仁堂越开越多趁势开拓
乐达仁在回天津的路上,回想起往事,真是万千感伤。这次他本来想和乐达义一起,帮助乐佑申把同仁堂的事办好,取消“寄零”的制度,可是没有想到,又是吃力不讨好。除了留下他的礼物,以示他的心迹以外,他什么事也做不了。他不由想起老祖母去世时,他本想出面撑起这个即将破裂的大家族,可是却遭到了冷嘲热讽,只好带着向弟弟们借来的五千两银子,到上海去创办达仁堂的情景。那可真是一条坎坷多艰的路,一条险些就走不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