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向消费大国
1再不能为生产而生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生存型阶段和私人产品普遍短缺的特殊背景下,GDP快速增长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看,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就是尽可能地提高本国、本地区的生产能力,尽可能地占领国际市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快速的资本积累和经济起飞。但到了发展型阶段,或者说中等收入阶段,如果继续为生产而生产,就会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当前,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但居民消费率却降到历史低点。如何改变这样的经济增长,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反思。马克思过去讲经济增长的异化,主要是讲劳动者变成了纯粹的生产工具,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者的相对社会地位越低。现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许多方面的确值得深思。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看,都再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了。
2成为消费大国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人们讨论“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的警醒是,如果外部市场萎缩,外部动力逐步衰减,那么,我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靠什么能够维持原来的快速增长势头?现在看来,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再平衡确实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于我国来说,如果仍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市场的恢复上,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确是一个未知数。只有建设消费大国,才能有效地避免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3成为消费大国才能使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更加牢固
国际经验表明,立足于国内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具稳定性,大国经济往往需要建立在消费主导的基础上。尽管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我国却是一个消费小国。2009年,美国和欧元区15国的消费加起来将近18万亿美元,占全球消费的3/4,是中国和印度两国消费总和的75倍斯蒂芬·罗奇全球经济展望以及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建议[R]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CDRF)的演讲,2010-12-08。应当看到,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过去30年中依靠出口导向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历史机遇。过去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经济起飞和经济赶超,作为大国经济,尽管都有赖于国际市场,但都没有达到今天我国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作为小国经济,如新加坡、韩国等,可以长期侧重于外贸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但如美日等大国经济,在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后,都实现了由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换的历史过程,从而产生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未来5~10年,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前景不明的背景下,如果我国不能尽快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要想真正挤入发达国家行列是不现实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能够把握13亿人口大国的优势,及时调整政策,主动实现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真正建成消费大国,就完全有条件巩固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并有条件在GDP总量上赶超美国。
4成为消费大国才能在新一轮全球化中赢得主动
我国尽管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处于相当被动和尴尬的局面。2010年,我国出口面临欧美多个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堵”。形形色色的贸易摩擦,从具体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在欧美国家的一些人士看来,我国的崛起是在和他们争夺“饭碗”,所以要尽可能地遏制。我国要在国际上确立更好的形象,在外交舞台上赢得主动,确实需要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相应增大。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趋势看,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形成13亿人的世界消费市场,为全球经济复苏和长期增长提供持续动力,是我国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