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现代腾飞(5)

一天,我又给他们的负责人打电话,要求他们遵守约定。但一直到那天晚上他们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反而加班加点“制造”粉尘。我打电话提出强烈抗议。对方理直气壮地说:

“青瓦台让我们供应混凝土搅拌车,没办法,只能24小时开工。”

“那是你们和青瓦台的事,你们必须遵守和我们的约定!”

“和你们的约定算什么?青瓦台的指示谁敢违抗?”

我大为光火,发出最后通牒:

“我们等到今晚12点。如果你们再不采取措施,明天早上你们就别想干活了。”

到第二天早上,他们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我跳上推土机,一路开过去,在他们卡车出入的道路上挖了一道深沟。对方急红了眼,让我们把道路恢复原样,我说不能服从。这时,青瓦台直接打来了电话,我依然没有让步。

“道路能不能恢复取决于他们。因为他们不遵守和我们的约定,才发生了这种事,所以请青瓦台不要干预。我不知道他们的交货情况有多么紧迫,但如果我们的设备不能按时维修,高速公路工程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到了晚上,那家企业终于低头让步。

把道路恢复原样后,我接到了现代总部打来的谴责电话。

“为什么没有请示总部,惹出那样的祸来?”

“既然是在现场出现的问题,当然该由我负责处理。如果请示总部,总部怎么跟青瓦台对抗啊?”

这回,总部也无话可说了。据说后来,青瓦台的重要人物给现代总部的高层打电话问:

“你们那位管理科长到底是什么人?怎么做出那种事来?”

我们这边只好一阵敷衍:

“是个只知道原则的年轻科长,还不懂人情世故,请多多谅解吧。”

  35岁的社长

20世纪70年代,韩国建筑业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海外市场——中东,这也是1973年石油危机的震源地。

那时,1加仑只卖1美元20美分的石油突然暴涨到28美元;我们国家滴油不产,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拯救韩国这次经济危机的是以现代建设为代表的进军中东市场的建筑企业。在超过40摄氏度的沙漠里,昼夜工作的韩国技术人员和技工们是真正的产业爱国者。建筑企业的海外开拓精神为韩国发展做出的贡献是绝对不应该被忘记的。

但是,对中东市场的开拓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大部分建筑企业都持否定态度,即使在参与开拓的企业内部,也存在着正反两种意见。

现代建设公司也是一样。积极摸索中东之路的是郑周永会长和我。“现代”在中东的“第一桶金”是伊朗某造船厂训练院工程(800万美金)。承接这项工程时还没有遭到太大的反对。但是到第二年,也就是1975年,在促进1亿5000万美元竞标Basrah-Arab造船厂工程时,公司内部的矛盾达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

负责海外业务的郑仁永社长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以“现代”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海外工程。工程失败的危险要素确实存在。一些已经进军中东市场的企业由于经验和准备不足,造成巨大赤字的负面消息也时有耳闻。

在激烈的角逐中,现代建设最终竞标成功。从1975年10月开工,到1977年10月提前完工,各方对这项工程的评价均为“很满意”。

但是,郑周永和郑仁永两兄弟却因为对这项工程的取舍争端,最终走向了决裂。郑仁永社长负责现代洋行,从集团中分离了出去,此举引起的余波久难平息,现代集团一时人心惶惶。

有一天,郑会长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当时已经差不多到了下班时间,郑会长似乎下了什么重大决心似的,神情凝重。

“公司领导层必须有所调整了。你有什么想法?”

我静静地等待下文。

“把全甲源和金胄信提升为常务,让金胄信兼任现场所长,你认为怎么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