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活动”到“活动营销”(3)

小活动,大传播。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做大受众规模,这样才能将活动卖个好价钱。

缺乏规模,也是一个活动不能成功持续运作下去的原因。一个活动的现场可能就是三五百人、一千人参与,如果缺乏传播的核心工具,就很难形成影响力。国际上的大活动,赢得这么多的企业赞助,他们就应用到了媒体传播的概念。比如说奥运会,它有转播权,从而吸引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媒体来关注奥运会。像世界杯足球赛也是一样,凡是大型的活动,都更容易吸引全球众多的媒体来购买其转播权,所以这些大型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就非常大。而中国的活动却不是这样,往往对媒体的传播不甚重视,几乎就是在自娱自乐,自己办活动、自己策划,办完以后也只是一些在会场的“自己”人知道活动的相关情况。因而,活动就应该往小活动大传播的方向和层次去努力。参与一个活动的人可能只有三五百人,但如果很会利用媒体的传播力,便能吸引全国甚至全球成千上万、上千万、上亿万的受众来关注活动。因此,在做活动时我们要做好媒体营销,利用媒体营销来扩大影响,打造规模。

品牌是仓库,是将活动运营者长期的辛劳和智慧付出积蓄在一起,当量变到达质变时,就能产生超值的回报。

活动缺乏品牌的累积,这也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现状与问题。不论是从品牌的系统规划、品牌Logo等形象设计上,还是在商标注册上都非常的缺乏。在中国,90%以上的活动都没有进行商标注册。从筹办开始,运营机构就是将活动视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赚钱工具。只是为了能够短期运营获取利益,因此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更无从谈起品牌或品牌的积累。比较一下国外的很多活动,奥斯卡至2011年已经办了83届,仍然红红火火,而我们的“金鹰节”却办得年年亏损,规模越办越小。过去每一届是四天的时间,而且办得热热闹闹,现在一天就收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还在于品牌没有积累到一个可以得到业内与大众认可的程度。奥斯卡已走过83年的历史,而金鹰节却只办了八届。“厚积”才能“薄发”,这个过程必须要经历。品牌还是逆转器,能将我们从茫茫人海中去寻找客户的状态,变为客户主动找上门来。

评价一项活动有八个指标。

一个活动能否办成功,实际上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第一是活动的策划高度,活动有没有意义;第二是活动主办方的实力;第三是活动到场嘉宾的层次;第四是参与人群;第五是举办场地;第六是活动事前传播的影响力如何,有多少媒体关注;第七是活动的赞助商档次和额度如何;第八是活动办了几届,办的届数越多经验越多,积累的资源也越多,成功的把握性也就越大。

获得企业高额赞助和社会认同,是活动价值的最好检验。

获得高规格、高价值的赞助,也是一个活动影响力及成功与否的佐证。如果一个活动的赞助商是一家从没听说过的企业,这个活动的档次就不会很高。比方说像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世界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他们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全部都是像可口可乐、阿迪达斯、耐克等这种世界顶尖级别的企业。选择品牌活动的赞助商一定是有一个门槛的,要有一个标准进行筛选,不然活动的品质和品牌就会受到损害。大型活动都会有活动的营销或赞助的方案,但最终有没有冠名商及其他赞助商,则要看主办方的影响力与营销运营能力。

打造活动产业链,使得一次性投入产生一连串收益。这是活动营销的最终目标。

缺乏系统的构建,这也是我们的活动产业没有成功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我们办活动、做活动营销是为了获取会议费吗?如果这样,就变成卖苦力的工作了。因此,就需要我们对活动进行系统的构建,打造一个活动产业链。比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其产业链中就有艺人经纪。艺人通过包装营销之后,其价值得到成千上万倍的提升。如周笔畅被包装出来后,可以以500万的身价转卖给唱片公司。同时这些艺人还可以接拍广告、举办个人巡回演唱会、出唱片。“超级女声”声名鹊起之后,电视台便可以引来更多的企业争相赞助、冠名。其后,还有更多活动经济的延伸,如“超女娃娃”等衍生产品。甚至还可以做活动品牌的文化衫、领带、服装等等。一个活动做成功之后,可以开发出一系列衍生产品,最终形成经济产业链。这样,一个活动的附加值就高了。而目前,我国大量的活动还只是为活动而办活动,所得到的回报可以说少得可怜。只有上升到活动营销的层面上,通过活动,借力活动形成产业链,提升活动附加值,才能做大做强活动产业与活动经济。

成功实施活动营销受四要素制约。

要成功实施一项活动营销,就得需要成熟的营销产品、营销平台或渠道、营销工具、客户,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首先,我们得将营销的产品菜单化。光靠嘴说,介绍不清楚服务产品,就难以进行大批量营销。其次,活动平台是活动营销的基础和根本,单个活动往往还不足以撑起一个大的营销平台,这就需要具有实力的活动资源整合商,将分散在各地、各个领域有品质的活动聚合在一起。规模效应才能降低运营成本,品牌效应才能聚集更多资源,构建专业化队伍才能提高运营效果。“环球活动网”率先致力在全球构建活动超市的商业模式,经过五年努力已聚合大批有价值的品牌活动,平台效应初见成效。再就是营销工具,只有科学适用的模具化营销工具,才能广招营销人员,在全国建立起网络化的营销队伍。最终,我们要借力打力,从传播上做大文章,通过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再通过长期积累,系统构建活动产业链和产业群。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从“营销活动”到“活动营销”的大跨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