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仁者爱人 卓越人生的人格修养境界(4)

如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赚更多的钱,每天不停地忙碌,就像车轮一样,日复一日不停地旋转。但是因为转得太快了,就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即使赚到了钱,也失去了快乐。人活一世,我们又何必“用浮名绊此身”呢?恬淡而不平庸,稳重而不浮华躁动,宁静和深沉也同样是积极向上的人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成就梦想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单纯是追求财富,卓越人士应该把事业看得神圣,把名利看得很轻。

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淡泊名利和不尚浮华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一个人如果想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决不能以追求名利为目的,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醉心于争名夺利之中,很容易得不偿失,功亏一篑。古人云,“只管耕耘,莫问前程”,你拥有这份洒脱,也就握住了一把成功的钥匙。

钱钟书先生曾告诫年轻人:“名利和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要多层次、多方位去思维。”

一个人要做到淡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步履,抛开外物,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实实在在地去做事。当自己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时,名利自然来,人生也更丰盈。

三、孝为人之本,能养不算孝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根基与诸德之首,即“百善孝为先”。“孝”是天地最终极的理念之一,也是世界上一切道德的根本。

何为孝?《尔雅·释训》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这个解释是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的。“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完全吻合,因而孝被看做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德行。

隋文帝曾下诏:“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源泉。

《孝经·三才章》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孝治天下”。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为世人树立了尽孝的表率。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必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缇萦救父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代。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个太仓令,因为得罪了一个富商被判受“肉刑”。缇萦便上书给汉文帝陈述利害,并愿进宫为奴,代父受罚。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查明真相后放了她的父亲。

汉武帝也十分重视孝道。当时天下皆诵《孝经》,选吏遵循孝悌这一评价标准,实行“举孝廉”的用人制度;还在法律上规定不孝者不得入仕,法律规定制裁不孝的行为,并对天下的孝子进行赏赐。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增广贤文》中有言:“百善孝为先。”

儒家把“孝亲”视为万事之本。孝在本质上就是内心的原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血缘家庭的亲子之爱,是仁爱的起点。正如孟子所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孝表现了人内心最真切的情怀。

鲁迅早年遭遇家庭变故,父亲突发大病,一病不起。身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承担起典当物品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有好几年,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当铺和药店之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