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仁者爱人 卓越人生的人格修养境界(2)

《论语·泰伯》中有言:“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而《论语·学而》中写道:“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笃亲”开始,以“泛爱众、济天下”为目的和重心的。

管仲在担任齐桓公宰相时,极其关爱百姓,他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外交手段避免了春秋初期的战争,使百姓免于遭受生灵涂炭之苦。孔子盛赞管仲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还说:“民到于今受其赐。”是说管仲以一人之力造福百姓,百姓到今天还在受他的恩赐。孔子认为管仲的品行合乎“仁”的要求。

管仲治理国家的方法与孔子所倡导实践的“德治仁政才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目标是一致的,正所谓“践仁,则成德”也。

仁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博爱主义思想。“仁”虽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但并非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的。孔子说:“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道德理想是以“实践”为主,要想走上“仁”的路,“行仁”的机会就会自然出现。

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下山去化缘。走到河边时,看见一个姑娘正在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说:“我背你过去吧。”

小和尚异常惊诧,却不敢多说什么。很快就到了对岸,和那个姑娘道别后,便接着去化缘了。二十里路过去了,小和尚还是不能理解师傅的行为。于是,便问道:“师傅,我们是出家人,怎么能背着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听了淡淡地说:“仁者不忧。”

孔子曾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要“行仁”,须从自己开始,即使是身为和尚,也不能弃姑娘于河边,自己独自上路。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强调人具有天生的道德本心,具备产生道德善性的根源,德性的形成就是本心的回归而已。只要通过自我坚持不懈的德行修养,就可以成圣、成仁,正如孔子所言“求仁而得仁”也。

对于企业而言,仁爱精神同样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被尊为日本新经济时代的偶像,并深受儒家思想仁爱精神影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董事长松下幸之助制定了非常有名的“松下三原则”:一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二是增进社会福祉;三是增进国家财富。后来,这三项原则又发展成为“松下七精神”:一是产业报国;二是公平正大;三是和亲一致;四是力争向上;五是礼节谦让;六是顺应同化;七是感谢报恩。这些都已经成为松下公司全体员工的人生信条。仁爱精神深深地浸润到日本国民意识之中,并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腾飞。

在孔子的观念中,“仁”的根基是修身克己。修身不仅是为“仁”的条件,而且是成圣的根本,实际上,将“仁”做到极致便是“圣人”。“苟志于仁矣,无恶矣”。人若立志于仁道,施行仁道,就没什么“恶”可言。

我理解的“仁”就是仁道,是仁心,是由近及远、由己推人递进式的爱。仁是一个无限深邃的境界,我们只有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才能实现。“仁”是在个人身上所显现的人生正途,仁不能离开个人,是个人的路。当我们走上人生正路,精神得到了升华,人格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就会被不断地展现出来,人的生命也将会不断地延长,最后达到卓越人生的圆满阶段。

二、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白居易在《问秋光》中写道:“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卓越之人应该淡泊名利,克己制欲。在位奉廉,应当;退位守节,尤重。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勿唯小贻大,勿唯私损公;勿唯利害己,勿唯权伤民。

《诫子书》中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