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学成归国(2)

1987年,就在林毅夫应该回国的前一个多月,他突然音讯皆无。

他的导师董文俊这个月没有收到林毅夫一封信。“怪了,传说快要回来了,也不来信,哎哟,我那时候真有点打鼓了。虽然别人问我我还说,不会,他会回来,一直打鼓,打鼓。我没事就想,这要不回来,真是太遗憾了。”

就在董文俊也开始怀疑林是否会回国时,突然收到一封电报,署名林毅夫。

电报中说第二天晚上11点左右,林毅夫会到达北京。原来最后一个月,林毅夫觉得周围有点异常,害怕安全出现问题,“是登机牌拿到以后,才给我发的电报。”董文俊回忆。

和林毅夫一起回国的还有30箱英文资料,为了携带这些资料回到北京,经济上算不上富裕的林毅夫花了不少托运费。几经波折,但林毅夫还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回国的经济学博士。

很久以后,林毅夫在电视上,对着喜欢他的学生和普通观众称,“在美国当然可以当老师也可以在金融机构工作,但从我个人来讲的话,回到国内我内心的满足会大很多,而且国内呢是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快速转型时期,如果自己能参与的话,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我想,对我选择回来这是应该讲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必然是要这么做的事情。”

当然,也有许多人为他惋惜--中国几乎没有研究伙伴,没有讨论和交流,甚至资料都难以搜集。“(这些)我都知道。可研究是什么?就是要对不能解释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中国有的是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最重要的。”林毅夫说,关于回来的决定,他“一点挣扎都没有”。

有记者追问:“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满足感?”

林毅夫答道:“我想说当然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决策是对的,因为现在呢这个社会发展得非常的好,那我只能这样说我是比较运气,这个时代给了我很多机会。但我并不是说因为一定这个时代会给我什么我才去做什么,我想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的,要问的是自己能做什么。”①

回国后,林毅夫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副教授。

北京大学本有希望留下这位曾经“冒险”破格录取、辛苦培养的学生,但因为一套房子,林毅夫和北大擦肩而过。

“小林拖家带口的,的确需要一套房子,但当时的北大解决不了。”董文俊说,当时北大房子很紧张,很多当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都没有解决住房,给一个刚毕业的小年轻分套房,实在说不过去。

但在20世纪80年代,房子可是大学机构中最稀缺的资源。为了林毅夫回北大的事情,董文俊四下奔波,还专门跑到校党委书记那里要房。书记两手一摊:实在没房。

与北大擦肩而过后,林毅夫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面临一个选择,为官,还是做学者。当时有两个机构向林毅夫伸出了橄榄枝,一个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他到农村发展研究所任副所长。一个是国家教委,邀请他到教委国际合作司当司长。

当时的国内经济学界,林毅夫虽然只是一个新人,但已经有了一些名气。回国之后,还不时有国外的大学邀请他去讲课。虽然暂别燕园,林毅夫却对有一天能再回北大念念不忘。

“小林来找我商量,我建议他,如果当了官,这么多年的学问不是白做了,但我没给他直接的建议。”董文俊说。

最终,林毅夫选择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坚持了他的学术梦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