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到对岸(3)

1979年5月19日,金防部举行全岛“雷霆演习”,10万官兵与5万平民,每人手臂上绑上一样的白臂章便于识别,手持木棍翻遍岛上每寸土地。但找了好几天都全无结果,因此台湾军方分析林正谊是带着篮球浮具从海上潜逃的。

搜索毫无所获,原寄望若林正谊“叛逃”成功的话,对岸解放军一定会广播心战喊话一番,但也始终没听到一丝风声,有人甚至分析是“叛逃”失败,中途溺死葬身鱼腹了。

为防“叛逃”泄露军机,金门守军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

民间也只能从“雷霆演习”中知道正在抓一名逃兵,当地老百姓也由二八四师从金东师防区两天之内跟南雄师换防完毕,撤换师长的过程中嗅到了不寻常的讯息。

由于活不见人,也一直未寻得“尸体”,加上两岸已经停止炮击,因此金门方面也不再有对岸宣传大炮打过来的“心战”传单可阅读大陆方面讯息,“是否回归祖国”无法得到确认。很长一段时日后,少数军民才通过收听对岸广播,开始察觉“马山连连长回归祖国”了。

当时的金西师干训班分队长赵守朴后来回忆道,虽然军方对外说林正谊是失踪,但私下却告知干部林是“叛逃”,所以全岛的军事据点都重新部署,甚至连出过事的废碉堡都启用,干训班也停止操课,全力配合部队移防,军心浮动不安好几个月。但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尸体,对岸也没有发表他“投诚”的消息,军方为了保住郝柏村的同乡--林正谊所属部队的师长周仲南,陆军总部就在一年后宣布“林正谊死亡”,还发给家属46万元的抚恤金。

针对外界传说台大转读陆官的连长“叛逃”一事,国防部则派陈宪良当林正谊替身,出面“驳斥谣言”,对外证明军中还有“台大军官”。知情者不敢多言,只能选择相信“政府”;记忆力差一点的人,当然也就只会选择相信“政府”了。

学弟充当了多年的“替身”

于是,有同样由台大转军校发展背景的学弟陈宪良成为林毅夫的“替身”。

拥有与林毅夫相似经历的陈宪良也曾是“标杆”。1976年6月22日,《联合报》三版报道,台大举行毕业生酒会,欢送2500位应届毕业同学,校长阎振兴在酒会中特别表扬了经济系毕业生陈宪良,因为他刚戴上方帽子就要南下凤山,转入另外一个学校,重新从二年级读起,那个学校是--陆军军官学校。他也将是继林毅夫之后由台大进陆官的第二人。

当时,陈宪良对记者说想读军校很久了,促成他下定决心是3月15日岳飞诞辰纪念日那天,“行政院”蒋经国“院长”呼吁大家效法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他认为,大陆河山正待“收复”,这一代的青年,都应有“还我河山”的壮志。

这位学弟学林正谊学得还真像,连对小蒋的“巧克力”发言也学得惟妙惟肖。

陈宪良在林正谊失踪后,就被台湾当局移花接木当做林正谊的替身,对外证明军中还有“台大军官”,以掩饰林正谊投奔大陆的事实。

陈宪良说,林正谊在当年是一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省籍正确、家室美满幸福的“明星”青年军官,任谁也不会相信林正谊会在戒备森严的金门前线“叛逃”。

他说,这样的一桩大事,照说应该纸包不住火,但在戒严时期“党政军”通力合作下,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公开报道,大家只听说有一个台大转陆官的军官逃亡了,由于距他自台大毕业后进入陆官的时间较近,竟然以讹传讹说成是“陈宪良叛逃”。

而台湾“国防部”也就将错就错,特别安排他接受媒体采访,算是侧面澄清了台大毕业军官叛逃的谣言,但此举恰好也掩饰了林正谊投奔大陆的事实,所以社会大众一直不知道的确有“台大军官叛逃”,只是对象传错了而已。

有一回,陈宪良走在台北街头,突然一个陌生人走到陈宪良面前仔细端详,问他说:“你应该是陈宪良吧?”原来这个陌生青年原本听说陈宪良跑到大陆去了。

陈宪良回答:“是,你相信了吧?”对方回答说:“总算相信了。”对这个没头没脑的问答,陈宪良身旁的女友还莫名其妙。

“林正谊事件”发生时,陈宪良远在台湾桃园大湳的装甲兵单位服务,当时军中都知道“林正谊不见了”。虽然他与林正谊无任何关系,但也因为他与林正谊有同样由文学校转入军校发展的背景,于是他当了多年替身。

1993年春,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的陈宪良应邀赴耶鲁大学参加两岸关系研讨会。陈宪良说,他在餐叙中遇见几位大陆经济学者,初次听说大陆有位年轻学者林毅夫很神秘,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指导教授是诺贝尔奖得主,不但是台湾人,过去还参加过台湾陆军,但背景不详,他当时立即联想到一定是林正谊。

对于林毅夫的印象,陈宪良称他是陆46期,在进官校前为请教官校情形通过同学介绍和林正谊见过几次面,也曾在林正谊在凤山黄埔新村的家投宿过。虽称不上深交,却有过几次深谈,林正谊当时对他也多有鼓励。

陈宪良表示,林正谊很能激励人心,也是青年人的标杆。而以林正谊的求学经历,又是地道的宜兰人,如此条件在陆军中可说无出其右,出将入相是迟早的问题,但是最后竟然在前线“叛逃”,是何原因大家都很好奇。

前文提到的张家生也回忆,一直不清楚那一夜留宿他家的同窗为何没再回台湾,音讯全无;有一回他到外岛服务处顺道打听“林正谊”,办公室人员一听到“林正谊”这个名字,一改热闹气氛,所有人都把头低下,不敢抬头多看他一眼。后来经过断断续续的讯息组合判断,张家生终于明白他的同窗好友游向了大陆。

与林毅夫从官校就在一起,也在一年后同时考上研究所,又同时期到金门当军官的傅笃诚在2002年6月曾向台湾媒体投书《在时代中找定位》一文。这篇文章除了呼吁台湾当局应特许林毅夫返乡探亲外,也纠正了外界的“捕风捉影”说法,“以我跟他之接近,在部队的发展毫无受到牵连,别人若受到他牵连又从何说起?”

文中也提及“另一位也在一起读硕士班的空军学长,不但跟我一样取得公费到美国进修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国后马上晋升少将,在空军中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现已退役,转任民间发展”。傅文所指的“空军学长”,正是拥有美国凯斯西储管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的张家生。

事实也如傅文所说的那样。林毅夫投奔大陆后,其直属上司虽然企图掩盖“叛逃”(假造林正谊死亡)和机密泄露真相,但也没有遭到连坐处分,有人甚至被安排进入公家单位任职,有人还升了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