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新闻梦(4)

张国昌是我离开合肥后联系最为频密的一个省直机关干部,他是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的,忠厚、朴实、勤勉,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无声地鼓舞我见贤思齐,向他学习。十年后,若非阴差阳错,我就在他的联络下成了华东政法大学的博士后。

离开合肥将近十年,安徽省司法厅所在的淮河路是我走得最多的一条路,每次路过合肥,我就抽时间去那条路上,和张国昌等人聊聊天,吃吃饭。还有一些人,已经多年未曾谋面,但他们的面孔一旦从我心头闪现,我就觉得非常温暖。彼时在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的刘结冰,是第一个鼓励我参加律师资格考试的人,十年后,我真的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

当采访对象由工作关系过渡为朋友关系,他们还会影响到我的世界观,影响到我的人生态度。2003年,我在采访中偶然邂逅了无锡灵山的董事长吴国平居士,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始了我和灵山的殊胜因缘。六年来,每逢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我都会拜访灵山,和吴国平先生坐坐,喝杯茶,在灵山景区走走,看看大佛,看看太湖烟波,心的脚步就会慢慢放下来。灵山的因缘告诉我,以平常心待世间事,我们就会变得不那么紧张,对人、对己、对世界的态度就可以变得更为宽容。

当采访对象变成朋友,我获得的不仅是来自朋友的友谊,还有来自老师的教益。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先生、常州市副市长张力航先生、福建省人大法工委主任游劝荣先生,等等,他们曾经是我的采访对象,现在是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他们栖身官场,却是教育界、化工界、法学界实实在在的专家。感谢起于采访的因缘,接近他们,不仅是写了一篇稿件,完成了一项工作,还是一次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治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新闻界也有很多堕落的机会,感谢采访中结识的亦师亦友的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行为,一而再地提醒我少犯错误,或者在错误的道路上悬崖勒马,及时回头。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我与采访对象有了世俗意义上的友谊,原则上,他就再也不是我的采访对象了,因为我无法在朋友关系与工作关系间建立防火墙。2009年,我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不得不采访灵山时,内心充满了无奈、矛盾和尴尬。

路是自己走的,我只能“以己为靠”。但是,没有那些像“灯”一样照亮人生道路的朋友,我就不可能走得如此顺畅。所以,作为记者,作为媒体人,我从采访对象那里已经得到了很多好处。我不能太贪心了。

学习他们,而非贬低他们

同事是我们最容易学习的对象。如果你留意他们在业务上的长处,你会发现,他们都曾不知不觉地做过你的良师,如果你静思自己在业务上的进步,你会惊觉,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同行。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凡是有报社的地方,就有说不清的是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