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枪比剑(7)

接下来是料道。这是香港新闻界的舶来词,指的是新闻报道的素材。素材是否独家?有没有猛料?是否采访到核心当事人?对新闻素材的搜集是否齐备?公开见报的素材能否支撑起一篇调查性报道的逻辑?这些问题往往决定着一篇新闻稿的成败。为什么我们讨厌“标题党”,因为它就是一个标题吸引人,新闻稿件中论及料道,神龙见首不见尾,纯粹忽悠人。

屈居末位的是文本。我之所以将文本作为好稿的一项指标,是因为文本之于新闻稿件的好坏不容置疑。文本结构是否精巧,语言是否通俗,叙事是否精彩,对于大众趣味异常紧要。但是,它在好新闻评选中的意义,不似精英偏好下那样重要。正如古人对义理、考据、辞章的理解,文本的价值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一篇文笔好的稿子,只能在同一个题材、同等思想、同样料道的前提下,才能胜过一个文笔次于它的稿子。

专业的,有用的

如果我们能在专业化道路上走得更远,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报道变得更为有用,我们一定能够增益报纸的品牌价值和广告价值,占据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我去美国之前,希望美国国务院能够安排我去彭博社(Bloomberg)进行访问,但是美国国务院未能满足我的心愿。访问结束的时候,我还是不死心,通过其他关系去这个公司参观了半天。领着我参观的,是一个来自中国的记者,他到美国留学之后就留在美国工作了。他做的是汇率方面的报道,专门做美元和欧元之间的汇率报道。

如此之细的分工,让我非常惊讶。

过去,我在综合类新闻周刊工作的时候,记者只是简单地分时政记者、经济记者、文化记者;作为经济记者,他或她,其实什么都跑,财经啊,产经啊,凡是和经济沾边的都做。等我去了《南方周末》,他们延续了历史上的分类方法,经济部的记者,大体分成财经记者和产经记者。虽然粗疏,相对于之前的综合类的新闻周刊,算是细致了些。

回顾我服务过的媒体,泛经济类媒体《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分工最为细致,比如说,专门跑银行的、跑证券的、跑保险的。

我供职过的媒体,没有任何一家的记者分工像彭博社那样细致。当然,各家的分工自然有各家的道理,很难说我们这样的分法不好,人家的分法就好,我说彭博社的事,是想说,仅从报道领域的专业化程度观察,国外的一些媒体已经做得非常细了。彭博社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的读者或者说客户,大多数是一些金融客户,对专业化的要求非常高。可以说,读者本身的专业化决定了他们供应方式的专业化。

就我供职过的媒体而言,我们要和彭博社去比专业化,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虽然如此,我依旧觉得,作为记者编辑,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精细地认识理解某一个专业、某一个狭窄的领域,于我们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起码,我们更容易从这个专业的领域中发现读者感兴趣的新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