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枪比剑(6)

据此,我们可以说:

对于一家用主流、严肃形容自己的精英媒体而言,判断一则新闻好坏的标准是: 该则新闻所具有的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媒体老板的政法风险,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媒体老板关于广告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预期。程度越高,新闻越好;反之,亦然。

依照这个标准,我将之细化为六项指标: 风险、气味、题材、思想、料道、文本。请注意,我对于六项指标的排列是有顺序的,越靠前,越重要。

首当其冲的是风险。当我们的媒体老板审读一篇稿子的时候,觉得政治风险过大,可能导致权力不保、报刊社关门,或者觉得法律诉讼风险过大,可能引发巨额赔偿,这篇稿子就不可能是一篇好稿子,你可以自己给自己发新闻奖,但不能跟“媒体老板”要。

敬请部分读者看到这里,保持冷静,不要对我进行泛道德化的批评,因为我做的是技术分析。这个风险,不仅中国的媒体老板要评估,美国的媒体老板也是要评估的,世界各国,无一例外。

另一方面,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新闻就是好新闻,如果你采写的新闻,在一个敏感的领域充当了新闻界的急先锋,但是你避免了风险,既没有让你的媒体老板由先锋变先烈,又帮助有关部门有关当事人“脱敏”了,从而安全地突破了新闻报道的边界,那么,在好新闻的评选中,就风险这一项,你肯定得满分。

其次是气味。气味就是一份报刊的气息和味道。蝴蝶求偶是从气味出发的,人和人之间的投合,靠的也是彼此间气味的相互认同。我们的报刊日积月累,也会形成我们自己的气味,我们所说的媒体老板的“特定预期”中,排在前面的就是对报纸气味的预期。这种气味可以是都市报的娱乐猎奇,也可以是春秋大义,反正,它们必须具备可识别性,能让读者从一大堆纸媒中,远远地就能认出它,一段时间未见就想念它。

再次是题材。采写题材重大、关注度高的新闻稿件,往往出三分力讨七分好。举个并非新闻稿的例子。《南方周末》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倒评了30个年度人物。编辑让我写了朱镕基和吴仁宝。假如我用精英偏好评价之,吴仁宝的稿子一定比朱镕基的稿子写得好,我的同事朱强是研究历史的,他说他很喜欢我写的吴仁宝的稿子。可是,“广大”意义上的读者显然不这么看。写朱镕基的稿子,一度跻身南方周末网的“十大热门”,吴仁宝的稿子似乎关注者寥寥。点击率高既不代表文章的思想认识水平,又不标明专业主义方法论的高下。点击率只能表明网络读者趣味,只能证明题材本身的吸引力。在中国这样的背景下,你写朱镕基,放在任何一家报纸,都会反复地被人阅读,这是因为题材既符合大众趣味,也符合目标读者的趣味。广告商天生喜欢追逐这样的题材。

复次是思想。这就是从精英偏好的角度看待新闻报道的好坏,对一篇新闻报道来说,它的优秀程度,与它透露出的思想内涵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读者开启心智认识世界,成正比例关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