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吃惊的是,在黄光裕“不得不”减持套现的时候,公众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他私定的市盈率,股价并未暴跌。郎咸平认为,黄光裕借壳上市而非首次公开募股(IPO)的选择也同时为国美电器的上市增添了灵活性,为其传奇资本运作之旅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选择IPO,香港证监会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审核待发行公司过去三年公司的资本、负债、营业额、股权架构等,黄光裕也不会为自己财富增值创造一个赌博机会,因为在IPO严格审核下国美市盈率怎么都不可能定到高达50倍。黄光裕借壳上市的选择使其有机会利用高市盈率的魔棒为自己财富迅速增值,其资本运作的手法可谓高明。
郎咸平还替黄光裕算了一笔账:国美在2001年到2005年间,其占用供货商的资金总额为255.79亿元人民币,通过非主营业务赚取供货商12.1亿元人民币。同时资本市场为黄光裕带来约30亿元现金流供其开店扩张。在房地产方面,其2001年至2003年的地产回报合计为4.3亿元人民币。这三项金额加和之后,共计272亿元人民币。这272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流为国美在这5年来的爆炸性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分店数大规模增加为衡量标准)。总体来说,国美的赢利状况还是相当可观的,国美电器也并非“鸡肋”。
上市敛聚巨额资金,仿佛注入黄光裕身体一针兴奋剂
房改是个“潘多拉魔盒”,既带来了房市繁荣、居住改善,也带来了房价扶摇直上。21世纪的头三年,全国房价年涨幅还在百分之三四,到了2004年,直线拉升到15%,上海、杭州、南京等热点城市的部分房价甚至在短短一年内翻一番。
有钱人黄光裕当然不会错过这场盛宴。但他大举进入房地产,还有赚钱之外的另外一重考虑,那就是产业互补。黄光裕说:“我们的内涵是互动互补,发展房地产一是为了人力资源的分配;二是将之作为新的企业赢利增长点,加强企业未来的发展实力;三是因为资产和现金流的比例要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潮汕老乡李嘉诚是黄光裕事业最重要的参考系。在黄光裕看来,李嘉诚代表了“互补互利”的最高境界,“我不敢跟他比,他已经达到一种商者无域的境界,这个企业的体系已经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商业体系”。
黄光裕这是谦虚。既然房地产有如此高的回报率,为什么黄光裕不直接投资地产,而要坚持经营国美并且还要靠地产填补电器零售方面的损失呢?郎咸平指出,这正是黄光裕资本运作的高明之处:电器零售业可以从供货商处获取巨大的现金流,这些现金流正是投资房地产方面所必需的;而用地产高额回报的一部分贴补电器零售的损失,并辅助其扩张,从而获取更多的现金流投资到房地产。如此循环往复,获取巨额利润自不在话下。
上市前可以在下属公司之间倒换资金,而上市后的国美电器已不属黄光裕的私人公司。那么,资本运作又该如何进行?上市后的国美电器又该如何定位呢?
在上市后,经过眼花缭乱的操作,黄光裕5年来通过非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总共套现135亿元,其中93亿元为等值的上市公司股份,42亿元现金是通过减持股份与派息获得的。
面对外界有关他在房地产和家电零售之间拆借资金的质疑,黄光裕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反驳:“随着电器和地产业务的发展成熟,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必要。如果我们在房地产和电器业务之间来回拆借,企业自身会不安全,投资者也不喜欢,银行也不会信任。”
黄光裕成功利用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快速融资,支持其电器零售业务规模的爆炸性扩大:从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的一年间,国美电器上市目标集团的门市店由94家增至169家,增加75家;非上市目标集团的门市店更由37家增至112家,增加了75家;整个集团一年间合计增加150家之多。
另外,黄光裕在2005年4月13日还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鹏润电器”,注册资本1亿元。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电器零售经营的角度看,“国美电器”扩张的空间很大,“鹏润电器”成立的必要性不大,但黄光裕寄希望它未来能在美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