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中国各级官员尽管一直在谈论社会政策的改革,但其实大都无动于衷,或者是作秀给人看。实际上,他们本身也不会有谈论社会政策改革的动力的。之所以谈论,是因为来自中央的压力。他们没有改革的行动更容易理解,因为不管怎样,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受各种机制保障的。
改变认识并改变机制
那么,如何才能产生改革的动力呢?一方面是要改变官员的认识。要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并非一定要剥夺官员的利益的,追求利益可以有其他的方法,一种既利己也利人的方法会更有效,也更能持久。比如说,社会政策改革既是改革,又是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可以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的。如果有效的社会政策得到确立和实施,就能有效地保障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点,就要寻找下一波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继续“杀鸡取卵”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再者,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社会稳定正在因为社会政策的缺失而失去坚实的基础,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社会不稳定,现存官员和富人的利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但是光强调改变认识并不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逐步控制这些现存的机制的效用,使得官员不能光“进入”市场,享受市场的利益,而又可以“豁免”和“退出”市场。这方面,前几年有个很好的提法,即“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过,“贴近”还不够有效,必须使党政官员成为实际、生活和群众的内在因子。只有这样,才能趋向于市场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政官员才能感受得到市场社会的压力,才能懂得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改革和如何进行社会改革,才能有真正的动力来实施改革。
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促成执政党的全面转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行执政党已经确立的“新三民主义”,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或者说,这样做是执政党长治久安所必须的。
原刊于《联合早报》2010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