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小康社会”与中共的政治定位(1)

第三部分

中产阶级与社会改革

“小康社会”与中共的政治定位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此作为中共未来努力的目标。“小康社会”为邓小平所提出,江泽民再次强调这个概念并用于十六大报告的正题中,这既表明中共还会继续邓小平的经济路线,也表明了中共继续推进经济建设的决心和布局。那么,“小康社会”的概念对中共本身的变革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十六大报告在政治改革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概念,但和以往不同的是,报告把政治改革置于“小康社会”的概念之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小康社会的政治含义

这样,作为经济概念的“小康社会”具有了显然的政治含义。政治含义是多层次的。从第一个层次而言,把建设“小康社会”放在头等位置表明政治改革处于一个次要的位置。有人解读说这表明中共不想进行任何大动作的政治改革,这并不错。但是,另一方面,这里也有中共的有关中国政治总体发展的考量。从很大程度上说,“小康社会”相当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民生”是“民权”的基础。没有相当的经济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民主的发生不仅困难重重,即使产生了,其生存和发展也会是相当困难的。这已经为世界各国民主的发展所证实。

中共领导层心目中是否存在一个类似于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发展阶段论,人们不得而知,但在现阶段侧重于“民生”问题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尽管国家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导致了中产阶级的新生,但致富者为少数,中产阶级还是弱小,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解决温饱的阶段,更不用说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生活在贫穷线之下了。收入分配的绝对不公平状况不改变,大规模的失业和下岗问题不解决,中共政权的生存本身就会成为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领导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改革方面可能是不现实的。

第二,提“小康社会”也涉及中共领导层对其统治合法性来源的一个基本判断。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共的统治基础主要是经济发展而非民主政治。客观地说,在现代社会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一些民主国家的政府往往因为发展经济不力,合法性低,政局不稳,人民也怨声载道。中共决策者对此是有深刻认识的,认为只要有能力继续发展经济,还是会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支持的。“小康社会”的概念无疑给那些处于非小康或者贫穷状态的人以一种希望。解决贫富差异、扩大中间阶层、全民富裕等字眼对实在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报告力图跳出传统的意识形态的说教,而侧重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的主要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