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中国的“房地产病”(3)

房地产既然成为主柱产业,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效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房地产的高额利润率,地方政府、银行和其他各种经济角色这些年把大量的资源投入房地产,在制造房地产泡沫的同时大大限制了对其他方面的投入。尽管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但在研究与发展、技术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十多年前就说教育投入要占GDP的百分之四,直到今天还仍然在说,尽管政府财政在这期间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中央政府尽管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一旦到实际执行部门,中小企业尤其是民办企业仍然处于受歧视地位,不发达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房地产病”已经变成了类似一些依靠资源(如石油)致富的国家的“资源病”。在资源型国家,除了出卖资源,从早期的什么都不用发展,演变到后来的什么都没有发展、什么也发展不了的局面。

无论是早期的发达国家还是后来的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产业界的关键词便是“产业升级”。在亚洲,自日本开始,政府部门还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当然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界的自觉,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动,使得亚洲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升级远比早期发达经济体来得快。但在中国,尽管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巨大任务和挑战,但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这些年的关键词则是“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也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一大阻力。只要房地产还是那么有利可图,那么它还会继续吸引大量的投资,减少投资者对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而正是靠了这些方面的投入,一个经济体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毫无疑问,尽管房地产可以给既得利益带来短期的巨额利益,但它已经成为国家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同时,房地产也在破坏和摧毁着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自古具有“居者有其屋”理念的中国人来说,这一点不难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搞不好也会造成政治危机。从眼前来说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房子;从长远来看则是激化官民矛盾,酿成社会稳定危机。过度依赖房地产,其他产业就发展不起来,政府的税基必然逐渐缩小。一旦出现财政危机,政府又必然千方百计地从社会吸取财富。土地是历代皇朝更替的主要根源。在与土地紧密相关的房地产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人们就不得不正视社会稳定危机的可能性了。

原刊于《联合早报》2010年7月20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