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岭南士林中,有一个与孙逸仙齐名的人物,就是康有为。他们在思想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民权共和之说。但孙立基于西学,康则因袭汉学。一个受耶稣教的培养,一个受儒教的教育。前者质而后者华。质则重实行,华则喜议论。二者见解虽然一致,其教养和性格却不同如斯。这就是孙所以为革命的急先锋,康所以为教育家的原因。革命的急先锋因起义失败而逃亡海外,使人有难以再举之感;教育家的康有为却依然安坐其私塾中﹝万木草堂﹞,以振聋发聩之辞,大倡自由共和的理论,挥舞如椽之笔,痛责腐败颓废的国政,前途实似不可限量。人心之逐渐归向于他,也是不无道理的。我很想和他一见。但因他正在北上的途中,以致未能如愿。我想擒万卒不如得一将,故决定放下一切事情,暂且归国。究竟孙逸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注释】
①某长官当指外务大臣大隈重信。
②小林樟雄(1856-1920),冈山市人,号樟南。少习法文于乡间,后至京都、东京,专修法文及法国法律。一八七八年(明治十一年)返乡,为国会开设运动奔走。一八八四年(明治十七年)十二月乘甲申事变的勃发,与大井宪太郎纠合徒众,筹集资金,准备有所作为,事泄被捕。翌年以强盗罪名下狱(牵连入大阪事件中),后因宪法的颁布获赦。出狱后参加后藤象二郎的大同团结的政治活动,反对大隈重信的条约改正政策。
③曾根俊虎(1847-1910),父为米泽藩儒者曾根敬一郎。幼从父学于藩校,父死后至东京习西学。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入海军,翌年任少尉官。一八七三年(明治六年)随外务卿副岛种臣至华,以后长期在中国从事调查和谍报的活动。著有《清国漫游志》(明治十四年),《诸炮台图》(明治十一年),《清国近世乱志》(明治十二年),《法越交兵记》(明治十七年),为明治时期有名的中国通之一。一八九一年(明治二十四年)以患病为理由退役,此后成为一名浪人,为日本大亚洲主义者的先驱之一。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得营原传的介绍,在横滨认识孙中山和陈少白,其后又为滔天、孙、陈缔交的中介人。晚年注意力转移到俄国东进的问题上,著有《露清之将来》(明治二十九年),《俄国暴状志》(明治三十七年)等书。
④指一八九五年十月的广州之役,此乃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⑤何树龄,康有为弟子,《知新报》主笔之一。
⑥张玉涛,生平末详。曾任教横滨大同学校。又为民藏的土地复权同志会的会员。
⑦沙面,广东省城(广州)的西南区域,南京条约(1842)规定广州为通商口岸之一,沙面其后成为英国的租界。
⑧区凤墀,道济会堂牧师。一八八三年为孙中山在拔萃书院的中文老师。他曾改孙中山的号"日新"为"逸仙"。他长于文学,曾在柏林大学教授中国语数年,后返广州,与孙中山同住。一八九五年的农学会宣言,也是由他执笔写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亡命香港,任香港政府华民政务司署的华文总书记。一八九九年,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亦得他的帮助不少。参看冯自由《革命逸史》(一)《区凤墀事略》。
⑨即道济会堂,据葛生能久《东亚志士先觉记传》,第六一五页可略知其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