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不饱的“小企鹅”

OICQ的起步是先做出产品再通过自我证明之后实现融资。在没有风险资本投入之前的整整一年时间内,马化腾必须自己投资,并用其他项目来养OICQ这只不会自己觅食的胖企鹅。他说当时自己又做网络又做系统,还曾借做项目之便蹭别人的服务器来用。马化腾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网吧在1999年在国内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以后,OICQ独特的离线消息功能和服务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实用性上要比只有本地保存功能的ICQ更受用户欢迎。”OICQ当时并没有直接为马化腾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甚至想靠QICQ顺手牵羊捞点“外快”都不可能。

2002年,马化腾在第三届西湖论剑上说道:

创业的第一年里,我们一直喂不饱那只小企鹅(QQ的卡通形象),赚钱的模式看不到。那个时候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稍微一眨眼就一个月过去了,意味着你又要给员工发工资了。为了那只喂不饱的小企鹅,我们到处去蹭服务器,还到各大高校网站的聊天室里去灌水。起初很多人还看不上QQ(OICQ),一边用一边嘟囔着“这垃圾,要不是上面美眉多,我才不用呢”。女孩子是吸引男孩子的动力,破解了用户的感受,QQ的用户数就腾腾地往上蹿。

1999 年早期,创办不久的腾讯OICQ用户激增,但腾讯的收入却为零。不善推销的马化腾迟迟得不到风险投资家的青睐。“那是腾讯最困难的时期,原因在于没能找到赢利模式。”

在还没有盈利模式的情况下,OICQ的大量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使马化腾在兴奋的同时却感到难以支撑。OICQ人数增加就需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马化腾来说都是不堪重负的。

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当时腾讯算我就3个人,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我们什么业务都敢接,腾讯当时简直就是个杂货铺;当时公司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OICQ)只是公司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

当时腾讯没有资金更新设备,于是马化腾带领的创业团队不得不四处寻求融资渠道。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

在国内寻求融资无望的情况下,许多朋友都劝马化腾卖掉OICQ,彼时,OICQ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000万,但一直是“亏本的买卖”。这是互联网兴起时鼓吹的“眼球经济”所留下的后遗症:看着“客似云来”,却无法创造经济价值。在当时的业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互联网领域,你确实很难看得清。这个领域新到连价值规律、商业规律都是全新的甚至反传统的。”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当时为什么所有经营互联网的公司,包括鼎鼎大名的Yahoo、亚马逊等等都好像比赛似地比着亏钱了。

评价起当时的窘境,给腾讯介绍天使投资人的刘晓松笑着说,“如果要说腾讯有什么不足,我认为,马化腾应该找个像马云这样的人帮他推销公司。”

马化腾对自己的评价是:

我们开发人员、软件人员都这样,比较内向,比较喜欢做产品。对懂的东西,我可能说得多点,其他的事,我就不太知道怎么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