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下海记(2)

放弃南下之后,日子更加难熬了,他后悔起来,骂自己没骨气,年纪轻轻,有什么好怕的。到了1988年,海南建省,他犹如报复自己一年前的优柔一般,果断南下,为梦走天涯。

一个人背着包裹,踏上前途未卜的路,心里倒也有几分新奇。一路上充满期待,有一肚子的话要对人说,苦于没有旅伴,寂寞难免。

说起来,都是上天注定。从广州到湛江的长途车上,同座也是一位年轻人,两人相视一笑,聊了起来。背景差不多,专业相同,同样来海南追梦,相谈甚欢。

之后住在一起,找工作也一起,无依无靠的两个男人,诞生了友谊。这个人不是冯仑,他叫刘军。

时间如流水,不久,王功权找到了工作。这是一家国营房地产公司,月薪3000元,比之前在吉林省委宣传部的工资多了40倍。安顿下来了,和刘军的关系也日益亲密。在公司里也交到几个朋友,又通过这几个朋友,认识了冯仑。

潘石屹开发的现代soho和20世纪80年代的民居紧邻

当时的冯仑还是体制中人,在海南梦想着名利双收。1989年以后,冯仑被踢出局,去了南德集团。王功权好像也受到传染,竟然因为意外被关进大牢,10个月之后,无罪释放。

那个迅速变化的年代,带着荒诞不经的意味。

镜头闪回,出狱的王功权走投无路,他给冯仑打了之前提到的那个电话,说兄弟现在没办法了,拉我一把。冯仑说,如果不嫌弃,就来南德吧。王功权说,饭都吃不开,还嫌弃个鸟,这就收拾行李去投奔你。

王功权经历了大喜大悲,看起来没什么可以失去了,有兄弟愿意收留,自然卖力。在他强大的个人小宇宙感召下,当初在路上认识的朋友刘军也追随而来,三个人在南德又相聚了。

在南德做了不久,几人品味相投,也慢慢地看出了牟其中的路数,明白了什么是生意,就决定单干。

要单干,北京肯定不行,这座城市,代表着当时全中国尚未解冻的商业氛围,是权力体系和三六九等的集大成者。

要创业?重回海南。

冯仑在海南还是有点人脉的,前同事易小迪、王启富,这都是现成的合作者,加上王功权、刘军,凑齐了创业五人组。半年以后,黑框眼镜男潘石屹也加入,史称“万通六君子”。

潘石屹和冯仑的经历很像,都曾是体制中人,王功权刚在海南找到工作的时候,他们就通过朋友介绍,常常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诈金花。

潘石屹那时候穷啊,和王功权每月净入3000元不同,他是个从深圳漂到海南的打工仔,为了省钱,经常跑来找王功权蹭长途电话。

如今在北京城里有钱有势的老潘,骨子里,或许从来没把自己当有钱人。

他的早年确实惨了点。刚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右派,甘肃天水的农村,啥也没有,出身也不好,惨到极点。奇妙的是,小个子潘石屹聪明伶俐,1977年考到兰州一所中专,两年后又考进河北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分配去了廊坊,在体制内工作了5年,也就是王功权动了南下念头的那年,潘石屹也动心了。

机缘这种事情,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喜欢在网上发布心灵鸡汤的潘石屹

潘石屹南下,没有什么犹豫,他不像王功权有那么出色的理论修养,因此也少了羁绊。然而,跑到深圳之后,却发现不是天堂。

粤语也不会讲,吃饭也不习惯,深圳的皮包公司让潘石屹苦不堪言。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两年,想起来,不坚持又能怎六?灰溜溜地打道回府?那不得被人笑话死。

正好有个机会,可以去海南,潘石屹再次毫不犹豫,继续南下。

这是1989年,冯仑在海南体改委的日子也到头了,王功权的小日子倒是过得不错,但马上要进监狱了。潘石屹呢,一无所有。

“理个发两块钱还要砍价砍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赶走了。”

这就是潘石屹的凄惨生涯,和另外几个后来齐名的兄弟们比起来,真是各有各的苦衷,又苦苦地熬了两年,1991年,就到了前面说的结盟创业了。

两年里,冯仑和王功权、刘军在北京跟着牟其中走江湖,潘石屹在海南打酱油。两年后,一真一假,两个“官二代”,四个好兄弟,正式下海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