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章节(21)

 

22、

1948年秋,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前,5纵、6纵(欠17师)、10纵和1纵3师,以及稍后南下的12纵,被置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准备阻击从沈阳出援的廖耀湘兵团。“林罗刘”在电报中,命令以上部队“统归6纵首长黄赖(即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①)指挥”。

10月15日,拿下锦州后的辽沈战役,就是全力以赴对付廖耀湘兵团了。而要吃掉这个有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两个的精锐兵团,就不能让它南逃营口,或东退沈阳。

廖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线,被10纵坚决拒止。向台安撤退又被辽南独2师截击,遂掉头东奔,25日夜在北宁线上的厉家窝棚、姚家窝棚一带,迎头又撞上6纵。

而这时,6纵却在“林罗刘”的视野里没了踪影。

锦州攻坚,塔山阻援,一堆一块,就那么个地方。“林罗刘”部署停当,各就各位,一声令下,你就按着预定路线、指定位置猛攻死打,把自己那明摆着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了就行。这辽西会战就全然不同了。西进锦州?南下营口?东退沈阳?廖耀湘出沈阳后迟疑迟缓,连蒋介石都难搞清他怀的什么鬼胎。实际上,一直认为去营口才是上策的廖耀湘,在得知锦州被攻克后,这一头那一头地撞墙,乱了分寸,那心脑与脚步没协调起来,也根本不可能协调起来。

后面将会写到林彪在电报中常说的“密息”,即截听、破译敌人电台信号,获取情报。因了这一手,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时常越过兵团、纵队(军),直接指挥到师。有时还忽而让你向东,忽而“前电作废”,让你奔南,甚至调头往回跑。敌变我变,他情报及时呀!只是林彪的“密息”再及时、准确,也不可能全部替代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指挥员的分析、判断和决心。

包括攻坚、防御,任何战斗、战役,都给各级指挥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不然,1955年就用不着授那么多上将、中将、少将及校尉了。而像辽西会战这种运动战,这种空间就更广阔,更需要发挥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了。待到后期纯粹的“打乱仗”,林彪的电报也少了,你们就各自为战、机断专行吧。

10月20日,“林罗刘”电令6纵“应暂在彰武以东隐蔽,准备待命突然包围彰武之敌,但如发现该敌撤退时,则应机断包围彰武”。24日又命令6纵“应以强行军插到半拉门以西郭家窝棚、靠山屯、刘家窝棚一带,防敌向西南撤退”。25日又电示“途中遇小敌歼灭之,遇大敌则首先将敌退路切断”。

电报不止这些,有时一天几封,包括“前电作废”,让部队多跑许多路。而主旨当然未变,那就是无论敌人南逃营口,还是东退沈阳,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堵住,待攻锦主力赶到后歼敌。

当日黄昏,6纵两个师分作两路,以应战姿态并肩前进。接敌时为加大攻击正面,尽快投入兵力,两个师又各编成两个行军纵队。黄永胜还指令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同时加强前卫营连火力。

此前此后,黄永胜都想了些什么,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楚。而在这个即将被炮火映红的战局诡谲的夜晚,在辽西那些大都叫作“窝棚”的村镇间,廖耀湘兵团这条大鱼到底还是被6纵逮住了。

此前两天一夜,6纵行军100多公里。有人说光顾赶路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机会架设电台,有人说是一天,有人说半天。笔者曾认为是前者,这次写到这里查阅资料,有些叫不准了。而无论如何,6纵只顾抢时间、赶速度,未与总部联系,也就在“林罗刘”那儿把自己弄丢了。

大战在即,瞬息万变,没抓住廖耀湘兵团,倒把个主力6纵弄丢了,而且6纵两位主官还要统一指挥在辽西的4个多纵队,这可怎么得了呀?

“林罗刘”的焦灼可想而知。

刘亚楼恨恨地说:“这个黄永胜搞的什么名堂,误了事非杀他头不可!”

终于接到电报,报告已经截断敌人退路,自然如释重负。

刘亚楼更是喜形于色:“这个黄永胜,真有一手!”

26日4时左右,6纵16师前卫46团越过北宁铁路,进至厉家窝棚、姚家窝棚一带,与廖耀湘兵团先头部队新3军14师遭遇。

敌人是逃营口,还是回沈阳,一时还难以断定。黄永胜命令部队尽量扩展阵地,迅速抢占一切可以阻击敌人的制高点,坚决顶住敌人。

终于顶住了敌人的厉家窝棚阻击战,堪称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126师有9个连打剩10来个人,46团牺牲300多人,伤亡过半,牺牲团政委、参谋长和两个营长。

战斗打响,黄永胜扫视着身边的人员,“这些日子该说的话都说了,等的盼的就是这个时刻。眼前的形势大家都清楚,我就说一句话:我的指挥位置就在这里,打剩一个人也在这里!”

黄永胜要求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这时他的位置是在16师指挥所。

天津攻坚战,8纵一鼓作气扫荡外围据点,尖刀连3分钟突破民权门,各师团猛打猛冲,在金汤桥与友军胜利会师。

打锦州出纰漏,挨批评,杀了人(处死1位连长),3个月后打天津就像换了一支部队。再想想8纵开门大吉的三战三捷呢?没人说这都是黄永胜的功劳,却有谁能忽视司令员的作用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