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927年6月的一天,一位身材瘦长的农村青年,急匆匆地来到驻武昌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亦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的招兵处,报名当兵。负责招兵的军官,先简单地询问了他的籍贯和家庭情况,接着又问他叫什么名字。
这位青年稍一迟疑,然后语气坚定地说:“黄永胜!”
“哪几个字?”
“黄颜色的黄,永远的永,胜利的胜。”
军官笑了:“永远打胜仗,这名字好,你一直都叫这个名字吗?”
“我在家叫黄叙全,是为参加革命军,才改了名字的。”
“你当兵不怕打仗,不怕死吗?”
“怕死就不来当兵了!”
招兵军官对这个青年产生了好印象,当时部队还要继续北伐,正在广收兵员,当即表态:“好,你就留下吧。”
以上为笔者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前辈,1997年前写的《黄永胜传》的开篇文字。
黄永胜,1910年生于湖北咸宁县高桥镇黄铁村普通农家,读过5年私塾,1922年夏考入武昌国立张之洞学校,第二年12月辍学,回家种田,并学会编竹篾的手艺。
1926年秋,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咸宁地区农民运动兴起,黄永胜参加农民自卫队,之后又到武汉参加北伐军。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到江西铜鼓县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黄永胜所在的警卫团,原准备参加8月1日南昌起义,没赶上,这时正在修水,与铜鼓为邻县,团长卢德铭①应召与毛泽东商讨起义计划。起义军约5000人,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下辖3个团。卢德铭为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警卫团副团长余洒度②为师长,黄永胜是3团9连士兵。
11日起义,各团按计划分头行动,先后失利。由安源工人和醴陵农军组成的2团,竟全部溃散。
军心也散了。
3团在浏阳山区的一个小村宿营,黄永胜所在班好不容易买到个南瓜煮了吃。同连的几个咸宁老乡来了,喊着:黄永胜,走吧,不干了。
当时,开小差、逃亡已成公开现象,连师长余洒度、1团长钟文璋等起义领导人,都先后不辞而别了。
黄永胜说:你们要去哪儿?
几个人七嘴八舌,都说这枪杆子扛不得了,死人不说,吃顿饭都这么难,回家随便干点什么,也比当兵清闲、享福。
黄永胜说:在革命军当兵确实很苦,可回家那日子真就那么好过吗?再说了,咱们这些人在家时打土豪、分田地,回去后无依无靠,那些土豪劣绅能饶了咱们吗?
又道:革命军也不会总打败仗,只要死不了,总有出头的一天。
起义军陆续到达文家市,毛泽东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给官兵讲话。毛泽东分析了形势,讲胜败是兵家常事,只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革命就能取得胜利。又讲进攻长沙的计划行不通,现在要避开城市,到湘赣边界南部山区去发展革命力量。
站在队伍中的黄永胜,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后来每每想起,终生难忘。毛泽东讲话通俗易懂,其鼓动性、感召力,黄永胜此生少见。
起义军沿罗霄山脉南下,在萍乡芦溪遭敌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清点人数,原来的5000来人,剩下不到1000了。
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提出部队改编的意见、方案,并公开宣布,不愿留队的,可以离队,发给路费。最后剩下700多人,编为1个团,下辖1营、3营。黄永胜被编入3营9连4班,任班长。
几经曲折,队伍上了井冈山。
参加北伐军,无疑是黄永胜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所幸他入伍的是卢德铭的警卫团,这个团与众不同,从团长到基层军官,共产党员很多。这就使他有了从士兵、班长、排长、连长,一路走到共和国的总参谋长的机会。如果他去了别的师、团的招兵处,比如夏斗寅①的独立第14师,那情形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如果说参军入伍到警卫团,不无撞大运的成分,那么秋收起义后的道路,就是黄永胜主动的选择了。
大浪淘沙。在那主要因开小差而造成的80%左右的减员中,应该说黄永胜的革命性是挺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