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艺术(12)

 

会议现场

第二天清早,古灵就来到工农路十六号,古灵看到沿途贴满了通往会场的指示标志,而且在门口还摆放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地方性语境与城市再生的文化策略国际学术会议”。

古灵走进工作室,将所有的东西再整理一遍,然后再到会议现场。七十二号大院门口挂着会议广告牌,正对面入口处也放着以古灵的作品作为底色的指示牌,特别显眼。现场刚刚布置完毕,桌椅板凳摆得十分整齐,墙壁四周挂着古灵和顺德本地几个画家的作品,围绕着会议桌,很自然地摆着许多电缆轴,大小不一,侧放、横放、竖放,就像工厂正在生产的场景。这些电缆轴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有的还是摆成各种姿势放在上面,视觉效果很特殊。从现场看来,确实很有意思,古灵心想这将是一个有特别意义的会议。

大约到了9点钟,古灵接到局长的电话,他要古灵在工农路十六号等他们,说专家的巴士很快就会到,古灵赶紧下楼。一辆巴士缓缓开进了工农路十六号大院,一会儿下来许多人,其中有记者,有专家和工作人员。

局长走在前面,胸口挂着照相机,像一位摄影记者,古灵陪着他们上楼参观工作室及作品。三楼作品的主题是被拆的房子,记者们不停地按快门,闪光灯的光不时划破沉寂的空间。到了五楼,记者们一见古灵的工作室,大家一拥而上。

局长悄悄问古灵,这里有零食没有,比如说牛奶面包之类的,原来他没有吃早餐,再看看他疲惫不堪而又兴奋的脸,才知道他为筹备这次活动费尽心血。古灵好不容易找到一包花生米给他,他抓了几颗充饥。这时,古灵自己无形中变成一个大忙人,记者们递给古灵的名片古灵接都接不过来,悄悄享受了一回小明星的滋味。

站在阳台上,古灵看见冯原老师正带着许多的学者、专家在工农路沿途考察。看来,今天来的人的确不少,除了楼上楼下,还有人正徒步走向工农路七十二号。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现场的时候,楼下有人跟古灵打招呼,叫他们下楼,去工农路七十二号大会场开会。

当大家来到工农路七十二号,下了大巴,穿过一幢又一幢厂房,来到大会场时,大家都被现场效果惊呆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纷纷举起手中的照相机拍个不停。

这个长有100米、宽约20米的大厂房显得格外的神圣与庄严,尽管开会的地方只占用了它的一角,但传达给所有来宾的信息是这是一次意义特殊的会议。透过一排排的窗口,江面上船只互往,不时传来一两声汽笛。毫无疑义,这是一次神圣的现场会议。宣传部长早早坐在那儿,刚好杨小彦老师落座,古灵连忙向梁部长介绍杨老师,见他们聊了起来,古灵便离开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

大约到了十点钟,会议开始了,首先是局长介绍来宾,作了一番简短的发言。上午的会议基本上是由冯原和刘衍老师主持,主要是向大家阐述如何规划在老工业区沿江两岸的景观。由于室内的空间很大,有些听不清楚,加之投影效果并不是很好,具体内容古灵也不是很明白,当冯老师天马行空介绍他的设想后,古灵才知道整个上午是他们在谈如何在沿江工业遗产上大做文章,很多设想很大胆。冯老师说:

“今天仅仅只是研讨会,每个设计师可以不考虑更多的实际问题,放开思维,任意发挥想象,真正的规划是在此会议之后由专家团来根据实际因素进行设计,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例如资金、环境、政府和民众的意愿、当地文化等。此次探讨就好比华山论剑,是讨论工业遗产是否可以重新利用,是否还可以成就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可以的话怎么做,不可以的话,原因在哪里。”

下午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深圳规划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古灵听清华大学的张利教授说:

“我认为容桂沿江工业遗址,在规划上无为才是真的有为,应该是尽最大可能保持它的原状,让它自己成长。而政府只是对老建筑进行维护、加固,只有这样,老工业区才能显现其真正的历史价值。至于在功能上,也不必规划,因为一旦命名为创意工业园或艺术区,实际上就是对其功能进行了固定。政府只要制定好政策,民间自然会动起来,就好像一个自然保护区,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动物和植物成长是自然规律,而不应该是什么动物该杀,什么动物该留,什么植物该种,什么植物不该种,如果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破坏。”

听了他这番话,古灵大受启发,为什么人们不看好北京798,就是过多的人为规划方案所导致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