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微笑·米饭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曾经有很长时间都处在封闭的状态,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多,为数不多的一些中国印象也因为意识形态的需要而被扭曲。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很多美国人都对中国有一定的偏见。这是在所难免的——就那么点被扭曲的信息,能产生什么好印象呢?不过尽管如此,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并不是十分坏,而且美国人性格中那些宽容与善良也常常能够消除这种偏见。

20世纪80年代,我到美国留学就曾经遭遇过这种尴尬的局面。记得我初到美国,生活费和学费全靠600美元的奖学金,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像我这样的穷学生要买一辆汽车,那绝对是痴人说梦。而美国却是个汽车的国度,没有车子寸步难行。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准备去买一辆自行车代步。或许是我幸运的缘故吧,就在我下定决心要买一辆自行车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位在校区里兜售自行车的黑人学生。

我上前用标准的书本英语跟这位黑人学生谈了起来,他要价15美元,并且坚持认为这是个合理的价格——在我看来也的确如此,那是一辆当时在中国国内十分稀罕的变速赛车,零部件都还很新。不过鉴于我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只肯出8美元,我还一再强调,自己是刚刚从中国来的学生,经济并不富裕。没想到那位黑人学生竟然答应了,并在临走时扔下这么一句让我哭笑不得的话:“好吧,中国人,我知道在你们的国家,马路上没有汽车,跑的都是这东西。我想这辆车你骑最合适,你比其他美国人更能珍惜它的。”

虽然这个黑人学生有点扯远了,但我还是很感谢他,尽管他对中国存有偏见,却很友善地把车子便宜卖给了我。从此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骑着这辆车去上学,尽管路上都是小汽车,骑着自行车的我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仍有不少开着车的美国人友好地伸出手来和我打招呼。我深深地感到,这些“美帝”并非都是青面獠牙,他们也有善良可爱的一面,如果有一天他们真正了解了中国和中国人,是会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的。

可是那时候,普通的美国人又哪有机会去认识和了解中国人呢?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人少得可怜,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同胞,来自大陆的中国人简直是凤毛麟角。

记得还是在留学时,一次我去学校附近的沃尔玛超市采购日用品。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去美国的超市,心里难免有些惴惴不安。不过我觉得在美国这个号称“民族熔炉”的移民国家里,黄皮肤黑头发应该不会太引人注目。可没想到等我进了超市后,里面购物的美国人都开始对我指指点点和窃窃私语起来——那场景与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民们在大街上遭遇美国人差不多。这让我好不尴尬。

在距离我不远处,有一位美国女子在购物,购物车旁站着她金发碧眼、和洋娃娃一样漂亮的女儿。那个小女孩有点害怕地指着我对她妈妈说:“Mommy, there is a China man!”(妈妈,这有一个中国佬!)而她的妈妈这时非常认真地对她的女儿说:“No! He is a Chinese!”(不,他是中国人!)小女孩听了妈妈的话,点了点头,微笑着对我说:“Hi! Mr.Chinese!”(您好!中国先生!)

听了这番话,我大为感动。从“中国佬”到“中国人”,去掉了歧视,留下了平等。尽管这位母亲对中国和中国人不甚了解,可却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中国人要像对美国人一样,要一视同仁。那个小女孩的微笑,我至今仍然难以忘怀。而这个天使般的微笑也使我坚信,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善良,美国人与中国人可以成为好朋友。

关于美国人的友善,我在美国时已经深有体会,而关于美国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我还是在回到国内后才体会到的。

记得有一位美国商人R先生,来中国谈一个商业项目。我作为中方顾问陪同他参观与谈判。刚到中国的时候,R先生被中方人员用大鱼大肉连续“轰炸”了好几天。某一天晚上,他看到还是一样丰盛的饭菜源源不断地端上来,吃完之后还是一样剩下一半的饭菜,而且还是一样不像美国人那样拿狗食袋带回家。于是,憋了多日的他终于小心翼翼地开了口:“有一件事可能有点冒犯,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想问问。小时候我妈妈每次让我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干净时总是说,人家中国人都吃不饱,你还挑三拣四!是这样的吗?”

话音未落,全桌的人哄堂大笑。R先生很不好意思,以为自己做了什么傻事,赶紧补充说:“我看你们每顿都点这么多菜,每顿都剩下这么多,不像吃不饱的样子,这才敢问的。”一位中方人员跟R先生说:“我们笑是因为每次和你们美国人吃饭总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们美国妈妈就没有点新招?”言下之意,很多美国人在接受了中方的友好款待后,都不约而同地问了这个问题,而他们的妈妈当年都如出一辙地用同样的话教育他们。

事后关于美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我特意请教过R先生,这才了解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时,如果美国孩子浪费食物,他们的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Think about the hungry people in China.”(想想在中国挨饿的那些人们)

可能这个故事有点好笑,但我却笑不出来。我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大多数的普通美国人都关注着吃不饱饭的中国人。在很多中国人眼中,美国人一向是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可真实的情况是,很多普通的美国母亲都在为吃不饱饭的中国人而不安,并且用这种不安来教育孩子要节俭。尽管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必为温饱而操心,“中国人吃不饱饭”如今看来也算得上是一种对中国的偏见了,但我不得不承认,美国人是善良的,这种对中国人貌似偏见的观点,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友善呢?

自行车、微笑、米饭使得我认识到了美国人真诚、善良、友善的一面,也让我感觉到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与所谓的“偏见”多是因为对中国缺乏了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