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子商务,中国就不是世界工厂吗?

海外媒体称中国式的发展为奇迹,然而中国式奇迹也带来了中国式的麻烦。事实上,中国在金融危机下的麻烦,并不都是由金融危机直接引起的,却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一季度以后,中国的中小企业订单普遍不足。根据厦门的调研情况,厦门2009年初约有三成以上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且大多是出口加工制造业,主要原因是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外部市场急剧萎缩,2009年前4个月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了23%。

中国的中小企业外部依存度较高,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地区。从2008年初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明显下降,造成了企业订单大幅减少。2009年下半年,随着世界经济下滑逐渐触底,企业订单开始逐渐回升,但订单回升影响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大型重点企业或者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的、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订单仍然不足。整体而言,与危机前相比,外向型企业的出口和订单下降幅度在20%—50%之间。

中国的制造业表现出以下特征:技术含量很低,工人却很多;生产的品种很少,从事生产的企业却很多;用于国内消费的很少,用于出口的却很多。这就是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所遇到的麻烦之一——由于产能过剩而造成的买方市场与恶性竞争。下面就以推销产品的电子商务来分析广大外向型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处境。

这些年来我与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有过很深的接触,知道国内某些电子商务网站一直视自己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某些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也在成几何倍数增长,中小企业对这种电子商务平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门槛都比较低,科技含量不高。这些中小企业曾经有自己的产业链和销售网络,享受着相对较高的利润。然而有一天他们发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面向全球市场,不仅可以赚人民币,还可以赚美元,利润一定相当可观。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情况并非那么乐观。就拿目前大多数电子商务的做法举例,他们按照地区、行业、产品、价格把所有的中小生产商逐一罗列出来,任君挑选,以方便国外的采购商选择。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恐怕很多企业及政府部门没有真正地思考过。由于信息毫无遮掩地向全世界公开,一个国外的采购商坐在电脑前,可以同时联系几十个制造商,同时询价、比价。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几十家。我国的中小企业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示在采购商面前,被迫接受刻薄的价格。对于中国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制造商而言,既无设计,更谈不上创意,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而这些企业的外贸销售人员也只会在价格上做文章。如今的电子商务网站让价格如此透明,足以让中小企业自乱阵脚,首先“窝里斗”,让老外误以为再低的价格中国人都可以接受。中小企业用每年不菲的会员费,买了一个不断在网络上向国外采购商跳集体脱衣舞的机会,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有位江浙老板说了一句玩笑话:我不上电子商务死路一条,上了电子商务死得更快!

没有电子商务,中国就不是世界工厂了吗?我认为:现有中国电子商务的模式是国外采购商的利器,大量的中国供应商们只能被“点秋香”。

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帮助国外采购商盘剥过本国中小企业、自诩为中小企业助推器的电子商务网站,都纷纷宣布“过冬”。助推器已经准备熄火,中小企业将何去何从?或者换一种说法,中国的中小企业真需要这样不负责任的电子商务平台吗?

也许这一切并不全是某些电子商务网站的错。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这样的平台。可以说,这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原罪”。当初选择了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就注定这些企业只能在国内热衷于赚取几美分一件的微薄利润。

正因为我们还停留在一窝蜂似的密集劳动与低附加值劳动这个初级阶段,才有了让外国采购商肆意挑选我们产品的选择权,电子商务网站才会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网站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它的出现并没有善或恶的含义,只代表在某个特定经济环境中,有使用这种工具的需要。

作为一名在国外闯荡了20多年的商业人士,我想说,电子商务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是一个合作与共赢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同行残杀、至死方休的斗兽场。这一切,其实并不取决于你怎样认识电子商务平台,而是你怎样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

想想看,这是否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麻烦,中国式的麻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