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少温暖的家(2)

这个家是个破碎、畸形的家。

因为杨震华不给生活费,丁凤仪常常缺钱花,不得不当东西,可她自己不好意思去当铺,就让大女儿去。杨沫年纪很小时,就已经熟悉了当铺。

父亲看破红尘,在外面花天酒地,沉溺于脂粉堆,根本不管家。

为了生存,丁凤仪只好和杨震华打官司,老公不得不同意从滦平的农田中划出一部分,给了丁凤仪,以解决一家的生活问题。

大约1924年以后,也就是杨沫10岁时,这个富裕家庭开始衰败。滦平的农田不断变卖,家里不再租包车,佣人也逐一辞退,宅院不断出卖,变得越来越小。到后来连白杨奶妈的工资都无法付,只好让奶妈把白杨带到她昌平小汤山农村的家里寄养。那时候,白杨才4岁。

所以杨沫后来填履历表时,“出身”一栏中总填破落地主。

奶妈家是个佃农。白杨在这个佃户家里整整呆了5年,完全变成了一个农村土丫头。父母对她不闻不问,几乎把她忘记。

这个缺少亲情温暖的家唯一的好处就是藏书很多。

孤寂的少女杨沫,识字之后,就用看书来填补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

最初看的都是武侠小说,如《七侠五义》、《峨嵋剑侠》、《江湖奇侠传》等等。

杨沫有个毛病,特别容易被书感动,特别轻信。看了《红楼梦》,她难受了好一阵子,还给自己起了个“野鹤”的绰号。读了《水浒》,她就幻想自己练出一身好武艺,去闯荡江湖,杀富济贫。她看武侠小说时,总是一拿起书来就放不下,非要一口气看完,顾不得吃饭睡觉。

受武侠小说影响,她立志要当个侠客。于是来到鼓楼附近的四民武术社,拜著名武术家邓云峰为师,习武学艺。大师哥吴子珍也常常给予指导。在四民武术社,杨沫还认识了另一位武术师的女儿杨斌贞,很快成为朋友。其父杨德山原是位镖师,后成为太极拳名家吴鉴泉的大徒弟。母亲也向这位老镖师学过武功,为了学习刀术,还特地请老镖师代她选购了一把好刀。

镖师的女儿经常到杨家来玩。一来二去,就与杨沫的大哥熟悉了。那时大嫂刚刚病逝,大哥非常痛苦,遇见了这位镖师的女儿之后,情绪才好了一些,不久结为伉俪。

可以说,大哥的婚姻,还是杨沫练武术带来的。

每天放了学,杨沫都步行到四民武术社,压腿、踢腿、蹲桩、冲拳……苦学六合、太极、八卦和形意。并在腿上绑沙袋,练轻功,希望能飞檐走壁。她还练过飞镖和弹弓,企图练出百发百中的本事。就这样她坚持练了三四年。后来去英国定居的同学李绍强是她练武的师妹,她们兴致勃勃,不论酷暑严寒,坚持习武,为当剑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因为练武,杨沫身体健壮,在中学拔河时,三四个同学都拉不过她。人们再也不叫她“老乖子”了。

都说峨嵋剑侠厉害,杨沫动了心思,想去峨嵋山学武功。但她身无分文,峨嵋山在四川,路途遥遥,怎么去呢?她就偷偷和李绍强商量,想出了要饭去的办法,这不用多少钱,只要有个饭碗和打狗棍。

碗和打狗棍都准备好了,但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有个亲戚突然去世,家里让杨沫第二天前去看望,并在那里住了几天。这桩乱哄哄的丧事才打消了她去峨嵋山的行动计划。

白杨9岁时,大哥向父母提出:爹好歹是一个大学校长,你们把三妹扔在农村不管,会让人笑话的,该把她接回家念书了。

父母无言以对,这才把白杨接到北京城里上学。

白杨刚从农村接回家后,土里土气,什么也不懂。二妹杨成亮经常欺负她,又骂又打。杨沫看不惯,就站出来保护小妹妹,成亮则转而攻击大姐。丁凤仪的娇宠,养成了她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打起人来,又撕又咬又踢,凶猛无比。杨沫心慈手软,跟二妹撕打,很难占到便宜,虽然练武几年,还是打不赢。

有一次,娇小的妹妹竟把胖胖的杨沫推了个大跟头。两个人扭成一团,在地上滚来滚去,把个小白杨吓得目瞪口呆。

母亲杨沫后来在文章中说:当她压住二妹时,白杨敢上来帮助她,踢二妹一脚。但当二妹压住她时,小白杨就躲得远远,恐惧地望着她们,不敢靠前。

丁凤仪知道她们打架后,首先惩罚,挨打挨骂的是杨沫。

老牛会用舌头一下一下舔自己的犊子;大鸟会嘴对嘴地喂雏鸟;鳄鱼会把小鳄鱼含在嘴中;母狮会让小狮子踩着自己身子嬉闹……可杨沫却还不如这些动物的小崽子们幸福。她对童年的记忆是悲惨的:寒冬腊月,穿着破棉袄,全身污黑;脚腕上的冻疮流着脓血,走路一跛一跛;天气炎热了,还趿拉着一双破棉鞋,露出脏脏的脚趾头;动不动就挨打挨骂……

除了这些片断的画面,再无别的印象。

破裂的,冷酷无情的家庭环境,养成了她的敏感、多疑、忧郁,不重亲情的性格。

从我记事时起,母亲在提到她的父母时,从没说过他们一句好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