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节:仁宣两朝纪事(14)

史传对王振曾任学校低级教官一事讳莫如深,然其洵有文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以王振这般的才干再加早年混迹官场的经历,在一班“不许读书识字”的宦官群中当属翘楚了,所以才会受到朱瞻基的重用,让他陪太子朱祁镇一起读书。朱祁镇还是个髫龄小儿,对这个由父亲指派,来自成人世界的陪读者总是又敬又怕。这种复杂的感情一直主宰着朱祁镇的心灵世界,直到多年以后他被这个太监害得做了蒙古人的俘虏了还是没有改变。当王振陪侍太子时,他已经掌握了号称内官最贵重者的司礼监的大权。而起因只是时掌司礼监的刘宁竟然不认得字,秉笔太监不识得字如何代皇帝批红?于是受命代笔的王振得以逐渐排斥刘宁、金英诸辈,掌握这一内廷最重要部门的大权。司礼监掌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关防门禁,作为皇帝的秘书部门还有权知闻内外章奏文书及参与御前勘合,尤以秉笔太监更见重于皇帝,不仅不离左右,有代皇帝朱笔票旨的机会,还经常被宠信提督东厂,管理帝国的特务部门,王振在宣德年末得以代笔司礼监,为他后来一手遮天提前埋下了伏笔。

1435初春,朱瞻基病死,年方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是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两度出任皇帝的明英宗。正统初年政治,延续的还是仁、宣时期政策,太皇太后张氏(朱祁镇的祖母)委政内阁,对阁臣信赖有加,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朝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也都信心十足,杨士奇等奏请的练士卒、严边防、蠲租税、慎刑狱等建议都得到了施行,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侦事校尉,严核百司等吏治方面的新政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此时的王振虽因侍奉东宫之功正式掌管司礼监,被小皇帝恭恭敬敬叫做“王先生”,但还不敢公然与大臣们叫板。《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张皇太后甚至对王振动过杀机,最终却没有付诸实施。那日,皇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李荣、杨溥及尚书胡濙入便殿觐见,指着他们对朱祁镇说,这五人都是先皇留下来辅佐你的,国家有什么大政必得与他们先行商量,取得了他们全体的赞同才可以施行全国。不一会又宣太监王振,王振一进来见太后脸色铁青就赶紧跪伏在地上,太后说,你平时服侍皇帝起居多有不律,今天就赐你一死吧。话罢,两边女官已拔刀架在王振颈上。这时朱祁镇跪下求情,众大臣也跟着下跪。太后叹息道:皇帝年纪还小,怎知道留着这样的人总会祸人家国!

以王振之狡黠,足以巧施权术玩弄冲龄幼主于股掌。其树立个人威权之手段,一是拉拢,一是打压。王振初掌司礼监,正是内阁建议开设经筵的时候,他却领着小皇帝登上阅武将台,去检阅京师各营的武官比赛骑射,最后他还把从居庸关调回京城的一个叫纪广的亲信兵卒奏为这场比武的第一名,超擢为都督佥事。众将没有一个服气的,但谁都奈何不了这个太监。利用小皇帝对外廷的顾虑以严御下,借机打压大臣,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正统元年十二月,兵部尚书王骥无故入狱旋又开释,就是他让朝臣畏惧自己的第一着棋。兵部有一段时间没有上奏边务,王振教唆朱祁镇召尚书王骥责备说,你们隐匿不报是欺我年幼吗?不由分说就把王骥下了狱,过几日再把他放出来。在王振指使下,又有御史劾张辅回奏稽延,并劾科道官员监察失职,张辅位居国公免予追究,御史、给事中有二十多人为此受到杖责。言官们受此暗示纷纷举报大臣,一时被劾下狱的官员无数。当时在内阁辅臣建议下,经筵已开,此为数朝未有之重大典礼,但有官员认为,皇帝已受宦官蒙蔽,这一切不过虚应故事,粉饰太平,竟至挂冠而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