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把中军大帐扎在乐安城北,汉王的守军在城上发炮,因距太远,构不成威胁。皇帝亲率的部队装备精良,在城下发神机铳箭,一时声震如雷,吓得城门上的人都缩头不出。为瓦解敌方意志,朱瞻基命人把招降书绑在箭上射入城中,果然乐安城内人心惶惶,甚至一些军士密谋把汉王抓起来献给皇上。朱高煦彻底绝望了,他派人出城称愿意归降,希望再给他一夜时间,也好与家人妻女好好话别。
是夜,乐安城笼罩在一片末日般的恐慌之中,朱高煦命把武器、文档、信件等一应谋反证据尽行销毁,一整个晚上城中都是火光烛天。护卫军统领王斌竭力主张突围,“宁一战死,无为人擒”。但朱高煦已万念俱灰,只想投降乞得一条生路,所以他在皇帝面前的认罪态度也好得出奇,“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群臣要求明正典刑,皇帝没有应允,让朱高煦把他几个儿子都招回来,一并擒拿回京,除了王斌等几个主犯,城中军民胁从者一概不问。为庆祝皇帝文韬武略奏此大捷,乐安城也被改名成了武定州。杨荣等人建议,不如趁此机会挥师赵王朱高燧的封地彰德,把他也一并拿下算了,但杨士奇和杨溥认为并无确凿证据证明赵王同这次谋反之间的直接联系,再说皇上也就这两个亲叔叔,一个已因不法事被囚,为仰慰皇祖在天之灵,也就不要再把事态扩大了。
皇帝亲制《东征记》表彰了这次军事行动,事后,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一些参与谋反的官员被诛杀达六百四十余人。朱高煦父子则被废为庶人,监禁在西安门内,号为逍遥城。有明一代,虽对藩王一向宠遇甚厚,一旦威胁到了皇权,剪除起来确也是毫不手软。三年后,宁王朱权找了一个机会请求皇帝赦免朱高煦父子,朱瞻基没有答应。有关朱高煦的最后结局,史传上只说“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并无详细记述,《明史纪事本末》和《史窃》上记载了他惨酷的死法:一日,朱瞻基去西内逍遥城看关押的朱高煦,当他进入囚室时,朱高煦居然出言戏侮,还出其不意伸出一脚故意把皇帝勾倒在地,朱瞻基大怒,命卫士将三百斤重的铜缸覆扣在他身上,朱高煦孔武有力,竟然把这铜缸顶了起来,这陡地激起了朱瞻基的杀机,他命人把一大堆木炭堆在铜缸上点燃,火势熊熊,不一会把铜缸都熔化了,三尺尸首尽皆化为墨炭。
三杨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势君王,他们在大明开国近六十年的执政期里,虽不时刮起一阵阵风暴让人不无春寒料峭之感,但国运毕竟是在向上走,各项典章制度也日臻完备。随后的十几年间,大明朝进入了盛大的夏日。史家评论明朝之有仁、宣二朝,就像周有成、康,汉有文、景,都是少有的盛世,“庶几三代之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