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滴血的永乐朝(2)

解缙接着说,没有人敢批评皇帝这些错误统治的方式,因为大家都怕皇帝会勃然大怒,“谁肯舍父母,捐妻子,批龙鳞,以犯天怒者哉!”

解缙后来还献了一个《太平十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但皇帝有他自己的打算,对这些陈情全都置之不理。解缙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人士对洪武之治的看法,但他的运气比茹太素他们要好得多,可能是因为他的年轻,也可能是皇帝真的欣赏他的才情,他这一“批龙鳞”的冒失之举并没有给他惹来杀身之祸,据说皇帝拿到这奏章后还赞扬解缙确有治国安邦之才(“书奏,帝称其才”)。甚至连李善长死后他以王国用的名义上疏辩冤的事,皇帝也没有追究。皇帝这不是第一次偏袒他,以前兵部尚书沈溍曾打小报告,说解缙到兵部办事时,无中生有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且态度倨傲,言语冲撞,皇帝这样回护说,他呀,就是这么一个散漫的人,没什么好跟他计较的。只把解缙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了事。

后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入京进觐,皇帝让他把儿子领回家去再好好调教,皇帝对他父亲这样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大用未晚”,朱元璋可能是真的想为他的子孙留下几个可用之材。

到了永乐朝,解缙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削藩启祸

永乐皇帝朱棣一直坚持认为,他的皇位是继承自太祖高皇帝,而不是从他的侄儿建文帝那里篡夺过来的。

最初的皇位继承人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朱元璋对他曾寄予厚望,在他二十三岁时就命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为将来接位作准备。1392年5月,太子朱标病死,说起来还是上一年巡视关陕军务疲乏过度落下的病,朱元璋悲伤莫名,无奈之下不得不立朱标十六岁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一开始,朱元璋对这个孙子并不是太喜欢,因为他的生相有些怪异,额颅生得稍稍有些偏,朱元璋常常抚着他的脑门,悻悻地说,真是个半边儿月。但朱标的长子早夭,以伦序,他也只能立这个次子了。后来看这个孙子很爱读书,人也聪颖,也就稍稍心安了些。

但把大明的江山完全交付给这个孙子他还是不放心。皇太孙年轻,缺乏历练,到时能不能控制局面还真是个问题。于是一边诛杀功臣勋旧,一边抓紧制定《皇明祖训》、《永鉴录》,以约束藩王和大臣,并再三声明,这些定制后世不得更改。据说朱元璋还动过易储的念头,废黜皇孙另立燕王为储,因大臣劝阻才作罢。建文一朝历史日后被篡改太多,也不知此说真假。

朱元璋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奏效了,但手握重兵,世袭镇守边关的藩王的势力已经坐大,大有和中央分庭抗礼之势,这一点,就连小孩子家朱允炆都看出来了。《史窃》记载了祖孙俩的一场对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