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抑郁症,快乐心灵的杀手(1)

第一章 抑郁症,快乐心灵的杀手

他们病了。

他们卧床不起,情绪沮丧,甚至崩溃和自杀。

他们需要依靠安眠药、镇静剂和抗抑郁药来抵御这个悄然袭来的"灰色杀手"。

这就是"21世纪最流行的情绪疾病"--抑郁症。

抑郁来了,快乐就没了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哲学家而非心理学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对于一个热情而乐观的人而言,如果将要发生的事情是好的,那么这件事就很可能会发生并且确实是好事,而对一个冷漠而抑郁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我们从他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心理学事实:大脑中所相信的东西,我们必能看到。

如果,当你感到快乐的话,你思考的、你看见的、你回忆的也是快乐的,你将会处于一个美好的世界中。如果,当你抑郁,情绪跌入低谷时,你的思维就会进入另外一种模式。就仿佛你戴上了一副黑色眼镜,在恶劣心境中,只有忧伤、沮丧、痛苦和失望的"灰色"事件显现在眼前。现在,有不少人还因为戴上了这副黑色眼镜而苦不堪言,想摘却摘不下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郁闷"似乎成为很时髦的口头禅;越来越多情绪低落等消极情绪的人被扣上患有"抑郁症"的帽子……据国际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3.4亿人患有抑郁症,美国每年都有1100万人患临床抑郁症,大约15%的人最终会以自杀了结一生。受此症的影响,每年大约损失200亿美元。中国的超过2600万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实际发病率约为11%。也就是说,粗略的算法,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的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数据,WHO所发出的警告就不显得耸人听闻了。

另外,研究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白领人群所做的心理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时常感到不快乐;70%左右的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陷入过抑郁的低谷。就连开玩笑的时候,"郁闷"这个词也逐渐流行开来,好像谁不抑郁就赶不上潮流,跟不上时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描写一种时代的浪漫病,比如民国时期的肺痨,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白血病,新世纪来了,有人预言,浪漫而时尚的病就是--抑郁症。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抑郁已经成为我们个体身上出现的一项典型社会病,它是文明进化的"负产品"。近些年出现的抑郁症患者是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十余倍,而这都或多或少的与不断激烈和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摆脱不了干系。

社会越来越鼓励个人实现自我、表现自身之价值,集体与家庭的概念被进一步弱化,个体被陷入物质与权利的激烈竞争中,孤立无援,从此欢乐、幸福、成功、失败、沮丧、失望、痛苦都需要一个人承担与内化。于是抑郁便成了个人对现实的最典型、最普遍的应激反应。

抑郁中的人往往都是消极思考的人,他们通过黑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长时间过分地、无缘无故地感到悲哀,并产生极度消极的自我表象和自杀念头。抑郁真真实实地让每一个沉陷其中的人在极为痛苦中挣扎,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着跳离这个泥沼。

但就像一句名言所说,世上最坚硬的东西有三样:钻石、钢铁和人对自己的认识。正是因为个体对自我的强烈关注及不断的负性评价,使他们往往想脱离抑郁而又脱离不得。他们悲观且顽固地认为自己所遭受的失败和挫折,都是稳定的("它将会一直下去")、普遍的("它会影响我做的每件事情")和内在的("这全是我的错"),所以,大多数抑郁者往往认为自己的抑郁是不可改变的或是很难改变的。

行为影响着态度,而态度又可以改变行为,同时态度又取决于行为。如果,让抑郁成为自己不可改变的心境思想的话,这样很多人就无法走出抑郁了。

其实,是有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是一点一点地走向阳光与快乐,试着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心境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而另一条是让痛苦、沮丧、绝望占领自己的视野,继续沉醉在抑郁的心境中。痛苦与艰辛在这两条路上同样是都存在的,可以说第一条对处在抑郁中的人更不易,但是只要你能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话,前途将是光明的。有个经典的寓言故事:

读书导航